首页 > 社会人文 > 宗教知识 > 二十诸天

二十诸天
2011-12-03 09:01:01   来源:   点击:

    佛教中的二十位天众护法神的总称。它们大多来源於印度教中的天神,後来被佛教吸取,成为佛教的护法神。而「天众」,梵语Deva的意译,音译为「提婆」,「天」就是天神,是佛教五趣(地狱、饿鬼、畜生、人、天)之一;六道(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亦是「十界」,又称「六凡四圣」(即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佛)之一;与龙、夜叉、阿修罗、迦楼罗、乾闼婆、紧那罗、摩呼罗迦八类佛教的护法神众合称「天龙八部」。

    二十诸天在一般佛教庙宇中,除四大天王及韦驮天外,常被供奉在大雄宝殿的侧面,大多为画像,少数庙宇才有塑像,作为释迦牟尼的护卫。

    二十诸天的名称为:一大梵天、二帝释天、三多闻天王、四持国天王、五增长天王、六广目天王、七金刚密迹、八大自在天或摩醯首罗、九散脂大将、十大辩才天、十一大功德天、十二韦驮天神、十三坚牢地神、十四菩提树神、十五鬼子母、十六摩利支天、十七日宫天子、十八月宫天子、十九娑竭龙王、二十阎摩罗王。

    第一位:大梵天,是梵文Brahmā的意译,意思是「清净」、「离欲」。是婆罗门教、印度教的创造之神,与毗湿奴、湿婆合为印度教三大主神。据《摩奴法典》和古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等所说,宇宙出自飘流於混沌中的梵卵。梵天本是梵卵中的金胎,飘流一年後,以意念力把卵壳破为两半,为天,为地,天地间出现了气体空间,以後是水、火、土、气、乙太五要素,再以後是众神、星辰、时间、高山、平原、河流,出现了人、语言、情欲、愤怒、欢乐、忏悔,最後梵天自身也一分为二,一半为男,一半为女,他还创造了一切生物和妖魔。一切秩序都受梵天的控制。传说他原来有五个脑袋,後被湿婆毁去一个,剩下四个头各面向一方,四只手分别持经典、莲花、匙子、念珠或钵,通常坐在莲花座上,坐骑是一只天鹅或七只鹅拉的一辆车。被佛教吸收为护法神後,大梵天作了释迦牟尼的右胁侍,手持白拂尘,位於「诸天」之首。大梵天造像有二臂像和四臂像。前者为一面双臂,手持莲花、拂尘。也有三面双臂像。四臂像则有四面,每面各有三目,手持莲花、澡瓶、拂尘(或鉾)等,还有一手作施无畏印。梵天形像被汉化後,通常为一雍容华贵的中土帝王模样,侍立於释佛身边,常持白拂子,或持莲花。

    第二位:帝释天(1ndra),音译为「释迦提醒因陀罗」,意为「能天帝」。因陀罗即帝释是印度古老文献《梨俱吠陀》中的主神。帝释成为佛教护法神後,被视为忉利天之主。帝释天就住在须弥山顶的善见城,统领其余诸天。须弥山四周各有八天,加上中央帝释天,合为三十三天,此即欲界六天中的忉利天。此处的「天」,当指依报意义上的生存环境方面的天。照佛教说法,任何行善积德之人,皆可转生帝释天。帝释天以人间百日为一日,寿长一千岁,即合人间十万岁。传说释迦牟尼佛本人就曾三十多次转生帝释天。帝释并不断七情六欲。据《譬喻经》说,阿修罗王之女容貌姝丽,帝释天以重金聘求,并且扬言,如若不允,即诉诸武力。阿修罗王大怒,遂爆发大战。经多次酣战,互有胜负,最後讲和,阿修罗王以女纳於帝释,而帝释则以甘露作为回报。作为护法神,他的主要职责是保护佛陀、佛法和出家人。如佛陀在树下修道时,恶魔向他进攻,扰其禅思,帝释即吹响贝螺,保护佛陀。佛陀涅盘时,他又显身,念诵颂诗。他还保护佛陀的舍利等等。有关帝释天的佛传故事常常出现在佛教艺术作品当中,这时的帝释天往往手持宝盖,与大梵天随侍在释迦的左右。密教把帝释作为护世八方天之一的东方守护神,其形象依《大日经疏》等说,头戴宝冠,身披璎珞,手持金刚杵,身骑六牙白象,住於须弥山,有诸天及众眷属围绕。在中国寺庙里,帝释多为少年帝王像,且是男人女相。

    第三位:多闻天,音译「毗沙门」,为四大天王之一,中国神魔小说中的托塔李天王就是由他演化而成的。

    第四位:持国天,音译为「提头赖吒」,四大天王之一。

    第五位:增长天,音译「毗琉璃」,四大天王之一。

    第六位:广目天王,音译「毗留博叉」,也是四大天王之一。

    第七位:密迹金刚,在佛教中一位手持金刚杵专事守护的天神,所以又叫金刚力士。且祂又是夜叉神的总头目,即「夜叉王」,夜叉本为印度神话中一种半人半神的小精灵,以「捷疾」着称,并非地道的恶魔。《大日经疏》卷一说:「西方谓夜叉为秘密,以其身口意速疾隐秘,难可了知,故旧翻或云密迹。若浅略明义,秘密主即是夜叉王也。」密迹金刚本是法意太子,曾发誓说,皈依佛教後,当作金刚力士,常亲近佛,以便普闻一切诸佛秘要密迹之事。後来他便成了守护佛陀的五百金刚的总头目。密迹金刚的形象作三面六臂,呈愤怒令人怖畏之相,手持宝剑、金刚杵、轮等种种兵器。密迹金刚後来又分身为哼、哈二将,成了寺庙的门神。

    第八位:大自在天(Mahesvara)音译「摩醯首罗」,即湿婆,是婆罗门教和印度教的三大主神之一,另二位是大梵天和毗湿奴。他是毁灭之神、甘行之神和舞蹈之神。在佛教中他成了护法神,住色界十七天之顶,是三千磊千世界之主。汉化佛教中,他的形象常为五个头、三只眼、四只手,手中分别持三股叉、神螺、水罐和鼓,有的为手持拂子、铃、杵、 矩尺。面作菩萨相,着菩萨装,坐像还要骑着白牛。还有的 为二臂、十八臂。较少见的还有三面像,正面天王形,左面 天女形,右面夜叉形。

    第九位:散脂大将(Pancika),又译作「散脂修摩」、「半支迦」。意为「密神」,又名「夜叉大将」、「药叉大将」。是北方毗沙门天(多闻天)的八大将之一。其余的是宝贤大将、满贤大将、众听大将、应念大将、大满大将、无比大将和密严大将。散脂大将统领二十八部众,巡行世间,赏罚善恶。其来历一说是鬼子母的儿子。《陀罗尼集经》说「鬼子母有三男,长名唯奢文,次名散脂大将,……」;另一说是鬼子母的丈夫。《毗奈耶杂事》卷三十一说「半支迦与鬼子母曾指腹为婚,长大後成亲,还生了五百个儿子。」散脂大将塑像多为金刚武将模样,手持铁鉾(矛)。

    第十位:大辩才天(Sarasti),音译「萨罗萨伐底」,又称辩才天、大辩才功德天,为主智慧福德之天神。因其善辩得名,又因其能发美音善歌咏,称为妙音天或美音天。辩才天本是印度沙拉斯瓦地河河神的神格化,在《吠陀》中就是重要的女神而受到崇拜。以流水的妙音,而成为音乐之神,又是智慧学问之神,雄辩技艺之神。据说她有两副面孔,一副是大美人,一副是丑八怪,以供不同场合使用。她那一双利眼,常让人不寒而栗。《天日经》说他是男性;《最胜王经》和《不空索经》则说是女性。佛寺中的造像常将之作女菩萨相,菩萨衣着,有八臂,旁六臂分执火轮、剑、弓、箭、斧、 索等。中两臂合十。脚下有狮、虎、狐、豹等野兽。

    第十一位:大功德天(Laksmi),音译为「摩诃什密」。又称为功德天女和吉祥天女。是毗湿奴大神的妻子、爱神的母亲。典型造像是举左手捻如意珠,右手施无畏印。背後有七宝山,顶上现五色云,云上一六牙白象,象鼻绞动一玛蹈瓶,瓶中倾出宝物。常有一老年胡人装束的咒师紧跟在旁,手把长柄香妒,为其念咒令宝瓶出宝。

    第十二位:韦驮天,有人认为是宝健陀(Skanda)的讹略。唐代高僧道宣曾梦见一神,该神自。称「弟子是韦将军,诸天之子,主领鬼神,如来欲入涅架,敕弟子护持赡部遗法。」自此,就有了韦驮护法神。韦陀是南天王部下八将军之一,居三十二将之首,受佛嘱托,保护出家人,护持佛法。韦驮是中国佛教创造的人物,所以其造像也具典型的中国特色,身披金甲,头戴金盔,手执金刚杵,一副中国青年武将的装束。

    第十三位:坚牢地神(Prthivi),梵文音译「比里底毗」。意为坚牢如大地;故名坚牢地神,又名「地天」。他的职责是保护大地及地上一切植物免受灾害。近代其造像为一女神形像,左手持盛满鲜花的钵或谷穗,所以又为大地神女。

    第十四位:菩提树神,即守护菩提树的天神。因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成佛,菩提树因此成了佛教的圣树。在寺院中,菩提树神的造像一般为手持带叶树枝的中国古装妃子像。

    第十五位:鬼子母神(Hariti),梵文音译为「诃利帝母」,又名「暴恶母」、「欢喜母」。原为一外道鬼女,专事食人子女。据《毗奈耶杂事》所记,古代王舍城有独觉佛出世,举行庆祝会,有五百人赴会。途中遇一怀孕牧牛女,劝其一同赴会庆贺。此女随行,欢喜踊跃,不料中途流产。此时诸人均弃她而去,因此她十分恼恨,发下毒誓,要在来世投生王舍城,尽食城中幼儿。後来她果然投生王舍城,为药叉神将婆乞多之女,婚後生五百儿。她自恃强力,天天捕食别人的幼儿。佛陀闻悉後,十分忧虑,为解救王舍城中无辜幼儿之厄难,决定以慈悲心,方便自在力教化鬼子母,使其弃恶从善,以此安定天下父母之心。鬼子母对自己的孩子却十分爱怜,佛陀乘其外出,将其幼子隐匿。鬼子母归来不见爱子,焦急万分,陷入惊悲狂乱之中。最後她不得不向佛陀哭诉失子之事。佛陀对她说,你有五百个孩子,现在少了一个,尚且如此,世人只有一、二个孩子的,失去了心爱的骨肉,不知有何等悲伤。鬼子母闻言果然顿悟前非,悔过自新,信奉佛教。鬼子母的形象,据佛经记载,是美丽的天女形,身穿天缯宝衣,头戴天冠,耳挂耳璫,白螺为钏,身边有一童儿伴随。着名的大足石刻北山一二二号窟即诃利帝母窟,窟中所雕鬼母是一汉化的贵妇人形象,头戴凤冠,身着敞袖圆领宝衣,脚穿云头鞋,坐於中式龙头有备无患椅上,左手抱一小孩,右手放在膝上。在中国民问将她当作送子娘娘供奉。在佛寺中,造像为汉族中年妇女,身边围绕着一群小孩,手抚或怀抱着一个小孩。

    第十六位:摩利支天(Maricideva),意为「光」、「阳焰」。实际上是古印度的光明女神。相传她是帝释天的部属,又常随从日宫天子。当日宫天子出巡时,她在前头飞走如箭。她最大神通是能隐身。由於能隐身,故而无人能害,无人能缚,因此她为武士所特别信奉。摩利支天的形相,有二臂像、六臂像以及八臂像等多种。据《摩利支天经》中记,欲奉摩利支天者,应以金、银、铜或檀木等材料塑造。其相为天女形,长一寸、二寸或一肘均可。左手屈臂向上,持天扇,扇形如维摩诘说法时天女所持之扇。扇中画卍字。右手下垂,举掌向外,像两边各作一随侍天女。另有一种三面八臂乘猪的摩利支天像,身金黄色,八臂三面九眼,顶戴宝塔,塔中有毗卢舍那佛,摩利支天身披红色天衣,有宝带、璎珞、耳璫、腕钏等种种饰物。左侧四手分别执□索、弓、无忧树枝、线,右四手分别执有金刚杵、针、钩、箭。正面善相,显微笑状,唇如朱色。左面作猪相,忿怒丑恶,口出利牙,信人见而生畏。右面深红色,立於猪身上。还有一种作童女形的摩利支天像。

    第十七位:日宫天子(Surya),音译为「苏利耶」、「修利」、「修野」等。佛经中又称其为「日天」。曾作为印度古代宗教的太阳神,後来毗湿奴取代了他成为太阳神,他被佛教吸收过来作了护法神。在中国佛寺中,他被塑成中年帝王像,手持莲花,冠上有一日轮,日轮中常有一乌鸦。

    第十八位:月宫天子(Cardre),梵文音译为「战达罗」,又名「月天」。原是南亚民族的月神,後被佛教录取为护法神。汉化佛教中常被塑为中年后妃像,冠上嵌满月,月中常有兔形。

    第十九位:娑竭罗龙(Sdgara),意为「咸海之龙」。在中国佛寺中,常被塑成身穿帝王服的龙王像。他的女儿就是比他名气大得多的、八岁便立地成佛、辅佐观世音普渡众生的龙女。

    第二十位:阎摩罗王(Yamaraja),又作阎罗、阎罗王、阎魔王、焰魔罗王、琰魔等,均为音译,意思为「缚」,缚有罪之人。阎罗本为古印度神话中的管理阴间之王,在《梨俱吠陀》业已出现。据说原为兄妹俩,都司职管辖地狱,兄治男犯,妹治女犯。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阎罗的前身为毗沙国王。以後又有十三冥王之说,实即十三佛。阎王主要是与佛教传说系统当中的地狱观念联系在一起的。《法苑珠林》说,阎罗王为地狱主,有臣佐十八人(即俗之判官),分别主管十八层地狱。早在南朝时这十八层地狱的说法就已流行。後中国人把阎王和地狱完全汉化,它被十殿阎罗的说法所取代。他们分别是第一殿阎罗秦广王蒋,第二殿楚江王历,第三殿宋帝王余,第四殿五官王吕,第五殿阎罗天子包,第六殿卞城王毕,第七殿泰山王董,第八殿都市王黄,第九殿平等王陆,第十殿转轮王薛。显然这套汉化的十殿阎罗是仿照人间官衙设置的。而阎王形象已被彻底汉化,多作浓眉巨眼虯髯王者像。女阎罗王不符合中国国情,故被暗中取消。在阎王身後常跟着几个中国籍的判官牛头、马面之类,手持毛笔,中式帐簿,勾魂牌,锯齿大砍刀等中国式道具。?  

    中文关键字: 天龙八部

    参考资料

相关热词搜索:[标签:关键词]

上一篇:中坛元帅
下一篇:中军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