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盆地内各街庄所迎请的尪公,多数是从木栅忠顺庙所请,主神是保仪大夫,原供奉於民宅内,由陈姓与当地士绅集资兴建庙宇,主要祭典是农历4月10日保仪大夫圣诞千秋时举行,4月7日先遶境日治时期属内湖庄的樟脚、下仑尾一带,8、9两天拜斗,10日举办法会、请释教法师和诵经团诵经,也让民众安太岁;9年举行一次杀猪公祭祀的大规模祭典。
汐止忠顺庙是另一个迎请尪公信仰的中心,来迎请的街庄多半是沿汐止、瑞芳、往南的双溪、平溪一带。最初尪公曾被认为是安溪人的祖籍神明,随台湾社会分类械斗风气渐止,又有尪公除虫害的传说,因此非泉州人的聚落也开始迎请尪公。1929年来台进行宗教研究的增田福太郎曾纪录台北盆地内许多地方迎请保仪大夫祭祀,并进行安五营、做小船送蝗虫的仪式。台北迈入都市化、不再以农业生产为主後,迎尪公的活动已不若以往受重视。
全台供奉尪公的庙宇多半分布於台北盆地内,与来自中国福建省安溪县新康里大坪移民的高、张、林三大姓有密切关系,属血缘宗族庙,如台北市供奉保仪尊王的代表性庙宇有景美街和北投稻香市场附近由高姓宗族所建的两座集应庙,木栅保仪路张姓集应庙和万隆罗斯福路旁的林姓集应庙等。
景美集应庙的年例祭典有每年正月15日轮值甲的敬献猪公祭祀、农历2月2日圣诞千秋和农历10月15日下元节大遶境。下元节遶境分成景字头、兴字头、万字头等三条路线,除附近的地方庙宇全数动员外,也有依地缘组成祭祀组织分担事务,发挥宗族聚合的作用。5年一次的「迎老祖」(又称迎香)也是重要祭典,因为高姓族人最早在北投附近拓垦,随後沿淡水河上溯播迁至景美,依惯例老祖每过4年要回北投石头厝集应庙驻驆一年後再迎回景美;迎回时要杀猪公酬神。日治时期《台湾日日新报》中有许多相关记载。
张尪公的祭祀和高尪公类似,由木栅与淡水义山里、小坪顶分祀,现在是七年驻木栅,二年驻淡水和小坪顶;迎老祖时主要移交的项目有老祖炉、玉旨、老祖印、五营旗、老祖和老妈(尪娘)的金身等,透过这些仪式性动作让整个信仰核心构成的移转更为显着。张尪公9年一次的「过头」(指迎请神明),各角头寺庙会派阵头迎接、也会杀猪公祭拜,轮值区域的张姓宗族沿街摆「点心担」酬谢神恩并供香客取用。高尪公与张尪公两姓的迎老祖活动是台北市内目前少数仍能见到的大型祭典活动。
中文关键字: 保仪大夫 , 集应庙 , 忠顺庙 , 尪公
英文关键字camps of the five directions , marshal , popular beliefs , settlement , territory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