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佛教的观点来看,生死现象本身不是问题,真正的问题在於有情的无明烦恼,牵引大地众生不断地在六道中生死流转而不自觉;因此,佛教生死学的主轴为探究生命的实相、死亡的奥秘、生命的安顿以及生死的超克。内涵包括有情生死的原因与动力、有情受生与死亡时其身心转换的历程、生死的场域、涅盘解脱等课题的探索。
佛教以四大本空、五蕴无我观照有情生命的实相,以十二因缘、四有(生有、本有、死有、中有)解析生死流转(轮回)的历程,以业力牵引说明生死的动力,以三界、六道、三千大千世界说明生死流转的场域,以四圣谛、八正道、六度、三十七道品等法门开示断除烦恼、超克生死、涅盘解脱的进路,而以「戒、定、慧」三学与「闻、思、修」三慧做为修道的总纲,以「身、口、意」三业及「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的净化为修证的入手功夫。
佛教主张三世(过去、现在、未来)的生命观,死亡不是生命的断灭或终结,只是在凡人分段生死的历程中,衔接前、後世的转捩点而已。从义理上来解析,生死轮回说是属於「世俗谛」观点与层次的道理;用现代的语言来说,轮回(Samsara)是佛教对大地众生的生死流转,所作现象学意味的描述,而不是形上学意味的定义,也不是究竟意义层次的宇宙真理与生命实相。从现象上观察,轮回是三界有情与大千世界整体的生态系统与流程;人类无法洞悉轮回的相貌,是因为身临其境,当局者迷。从大乘佛教的「胜义谛」观点与层次而言,生死即涅盘,烦恼即菩提,离生死亦无涅盘可得,离烦恼亦无菩提可证,二者乃一体之两面,觉与不觉全在有情一念迷悟之间。
中文关键字: 生死学 , 死亡学 , 轮回 , 超克
英文关键字life-and-death studies , thanatology , samsara , transcend and conquer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