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人文 > 民族知识 > 中医养生

中医养生
2011-12-03 09:15:25   来源:   点击:

    依中医学理论所形成,藉由起居作息、思想、运动、饮食、药物之调控,以达到调养身心、强化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等目标的观念与方法。在古代中医学典籍中又称道生、摄生、卫生、养性、养命、保健。

    中医养生的目标在於预防疾病,以达到个人由遗传所决定应享的寿命,这个自然寿命中医学称做「天年」。人类生活於大自然中,经历自然环境的考验,逐渐认识人体生命运作的规律,中医学建立了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天人相应的中心思想,进而发展出顺四时、和阴阳、调精神、适环境、节起居、勤导引、服药饵等融合於日常食衣住行之简单而具体的养生方法。

    中医学将人的组成分为形、精、气、神四个层次,主张追求从心灵到身体的和谐。「形」包括所有外在可见的形体,如皮肤、筋膜、肌肉、血管、骨骼、内脏等;「精」则是体内精细物质,包括现代医学所认识构成身体形质的各种营养素与体液,如组织液、血液等;「气」则是流通於经脉、脏腑之间,负责联系与传递的能量;「神」则指人的各个心灵层次,如对於外在事物的价值观、感受与反应的习惯等。

    相对於西方医学较注重形体运动健身的概念,中医学对於养生的观点主要以强化身心、预防疾病为主轴。根据每个人不同的体质倾向,并配合外界环境的变化,从形、精、气、神等不同层次予以调整或修正,以期达到身心平和的境界。台湾常见的养生方法包括:导引运动(如太极拳)、禅坐、食疗、药膳、药物、针灸、推拿、按摩。中医养生的重点具体落实到生活而言,就是能够达到神安心定,身强体健,并自然而和谐地生活在大环境中。

    成书於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是中医最早也是结构最完整的理论经典,总结秦汉之前的医学理论与经验,提出调摄精神与形体、适应环境、避遇外邪等养生方法。东汉後期的华陀与弟子吴普创制五禽戏,强调导引疏通气血的重要性。宋、金、元代的医家们,包括许叔微、严用和、李东垣与朱丹溪分别强调补脾或补肾对於体质、养生的影响。明代汪琦石《理虚元监》提出调养虚劳体质的关键在於强化肺、脾、肾三个脏腑系统的功能,与清代曹慈山《老老恒言》一书都是中医养生针对於老年人体质调养的重要参考资料。

    中文关键字: 养生 , 中医 , 体质

    英文关键字cultivation of life , Chinese medicine , constitution

    参考资料

    1. 谢观。1988。《中国医学大辞典》。台北:台湾商务。
    2. 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1986。《汉语大字典》。成都:四川辞书,武汉:湖北辞书。
    3. 李庆升主编。1993。《中医养生学》。「中国传统医学丛书」。北京:科学
    4. 刘占文主编。1989。《中医养生学》。「中医养生康复系列丛书」。上海:中医学院。
    5. 白永波、孙光荣主编。1990。《中医养生大全》。北京:北京科学技术
    6. 紫图。2007。《黄帝内经:中国3000年的医学养生宝典》。台北:晨星。
    7. 中医药资讯网http://www.ccmp.gov.tw。2009年3月14日读取。
    8. 国立中国医药研究所http://www.nricm.edu.tw/web/Home。2009年3月14日读取。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姐妹桌
下一篇:子孙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