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戒
2011-12-03 09:19:34   来源:   点击:

    经过特定流程以接受佛教内部所制定的戒法。又称纳戒、禀戒。传授戒法者为授戒;而受纳戒法的一方,则为受戒。受戒的目的,在於防非止恶,依戒律的规范来保持身心的清净,远离过失之门。

    佛教的教团有七众之分,因7种身分不同,而有不同戒法的传授,分别是针对在家男众的优婆塞戒,在家女众的优婆夷戒,未满二十岁而出家的沙弥、沙弥尼戒,与准备要出家的成年女性的式叉摩那戒,成年出家的比丘、比丘尼戒等7种不同的戒法。

    在家的善男信女受戒後,称作优婆塞、优婆夷,他们必须持守的戒法,主要有五戒、八关斋戒及菩萨戒。

    五戒指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八关斋戒为五戒外,再加上不以华鬘装饰自身与不歌舞观听、不坐卧高广华丽之床座、午後不再进食等。佛教徒认为在家众受持八关斋戒,即使只是一个昼夜,若能清净持守,也将有不可思议的果报。而菩萨戒乃是佛弟子发心修菩萨行,谨守持律仪、修善法、度众生此三戒;其中第一项乃属「止持」,及消极地作恶行的禁制,後两项可归为「作持」,乃积极地劝发善行的实践。

    五戒不仅是在家众的戒法,也是一切沙弥、沙弥尼、比丘、比丘尼等出家人所应共同受持的,因此成为所有佛教徒的根本律仪。比丘、比丘尼所受的出家戒,因为戒品中具足一切善法,使持戒者能远离一切恶而趋於完善,因此称为「具足戒」,一般而言,比丘戒有250戒,比丘尼戒有348戒,在各种受戒仪式中,是最隆重、最具规模的。

    无论是在家戒或出家戒的传授,一般皆有传授戒法之戒和尚、讲授戒法之教授师、教导戒场相关作法之羯磨师等「三师」来主持受戒仪式。传戒时所依据的戒本,於西元5世纪初陆续译出,至今计有《十诵律》、《四分律》、《僧只律》、《五分律》等。最初盛行者为《十诵律》、《僧只律》、《五分律》;自中国隋唐时,《四分律》开始广行於世。随着传戒之流行,精研戒律之风也随之盛行,除设立戒坛、戒场外,中国亦出现以戒律为专研核心的律宗。中国戒法保持完整的特色,也引起不同佛教文化的注目,如西藏佛教领袖十四世达赖喇嘛,曾多次派人来台,请教有关中国佛教比丘尼戒的传承问题。

    台湾现今传戒的时间及传戒单位并不固定;小型的三皈五戒,各个道场皆可自行举办。至於三坛大戒,主要由较具规模、僧众为数较多的道场(如佛光山、中台山等),统筹传戒事宜,并开放给各地僧众参加。

    中文关键字: 戒律 , 八关斋戒 , 优婆塞 , 优婆夷 , 具足戒

    英文关键字Wila and vinaya discipline , Eight Rules of Fasting and Discipline , upasaka , upasika , upasampanna

    参考资料

    1. 释圣严。1999。《戒律学纲要》。台北:法鼓文化。
    2. 释昭慧。1999。《律学今诠》。台北:法界出版社。
    3. 周叔迦。2003。《中国佛教仪轨制度》。北京:中国佛教协会。
    4. 林子青。1988。《中国佛教仪规》。台北:长春树书坊。
    5. 吕澂等着。1987。《中国佛教人物与制度》。台北:汇文堂出版社。
    6. 张运华着。1998。《中国传统佛教仪轨》。台北:立绪文化出版。
    7. 蓝吉富编。1984〈中国佛教仪轨制度〉。《现代佛学大系25中国佛教人物与制度》。台北:弥勒出版社。
    8. 释慈怡主编。1989。《佛光大辞典》。高雄:佛光山出版社。

相关热词搜索:[标签:关键词]

上一篇:台中应天宫
下一篇:台南广兴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