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隍
2011-12-03 09:29:24   来源:   点击:

    城隍文献最早见於《易经.泰卦》:「城复於隍」,从字义解释,城隍是指城郭与湟水。《礼记》:「天子大蜡八,水庸居七」,意谓天子郊祭八种神,其中城隍(水庸)排第七,可见城隍祭典之重要性。天子祭拜城隍是表示感谢城郭与护城河保卫人民的安全,因此城隍祭原属於自然崇拜,且由天子主祭,百姓无权参与。

    五代以降,城隍由自然神转化为人格神,而民间宗教信仰中神明层级是对应政治的官吏制度,城隍庙即相对於人世间的衙门,城隍就是地方父母官。城隍爷又按其管辖区域而分为京城隍(管辖京都地区)、都城隍(辖省城)、府城隍(辖府城)、县城隍(辖县城)和境主公(管辖无城郭之乡、镇)。民间俗信城隍乃阴界的地方官,司掌都导邑吏、监察民隐之职,因此举凡新官到任、地方上有悬疑案件或诅咒立誓,都要祈告到城隍爷;至今,民众每为证明决心与清白,往往会到城隍斩鸡头立誓,请城隍做见证以取信大众。

    「暗访」是城隍一大特色,所谓「暗访」是指司法类神明利用夜晚遶境巡视辖区,以查访民间隐情,并扫荡邪魔恶煞,可谓冥界的「一清专案」扫黑行动。

    城隍遶境,七爷、八爷是其特色,两神皆为城隍部将,相当於人间的刑警。

    城隍出巡时,七爷、八爷身戴咸光饼,後挂黄篙钱,据说都能驱邪治病,因此信徒家中如有幼儿「歹摇饲」,则向七爷、八爷乞取咸光饼喂食或配戴黄篙钱,祈求消灾厄保平安。在城隍爷出巡队伍中,经常可见善男信女手持扫帚沿街扫地,或身戴纸糊枷锁跟随神轿游行,这些信徒大都曾因染病而向城隍爷许愿,在病癒之後自愿扫街或戴枷锁以示赎罪谢恩。

    城隍爷被视为阴界的司法神,在冥冥之中监视着人民与官吏的行为;虽然人世间的制度不健全,而信仰正能补足现有体制的缺失,形成安定社会、匡正人心的重要监督力量。这股无形的宗教力量,维系着社会的秩序,让奉公守法的平民百姓得到心理的平衡,也使为非作歹的人不敢恣意而为,迎城隍正象徵民众对社会正义公理的渴望。

    台湾最着名的城隍庙当属台北的「霞海城隍庙」。台北大稻埕霞海城隍祭典、大龙峒保生大帝出巡与艋舺青山王遶境是台北地区的三大庙会活动,其中又以农历5月13日迎城隍规模最大,台北俗谚:「五月十三人看人」,就是描写大稻埕「霞海城隍庙」的盛况。

    霞海城隍庙创建於咸丰9年(西元1859年),霞海城隍原是泉州同安移民的守护神,最初奉祀於艋舺八甲庄(今贵阳街二段附近)。咸丰3年8月,艋舺顶郊的晋江、惠安、南安三邑人与下郊的同安移民发生激烈械斗,同安人不敌败走,三邑人火烧八甲庄,当时一群同安信徒冒死护送城隍金身,突破重围避走大稻埕。这次械斗同安移民死伤者达38人,後来同安人为感念其英勇,乃将其配祀西庑尊称「义勇公」,至咸丰9年才在迪化街现址创建「霞海城隍庙」。

    「霞海城隍庙」格局虽小,但相传是位居「蜂巢穴」,因此香火顶盛信徒众多。关於城隍的灵验神蹟更是不胜枚举,至今霞海城隍已不仅是同安人的守护神,更成为各地信徒共同的精神慰藉。

    参考资料

    1. 林茂贤,《台湾民俗记事》,台北市:万卷楼,民88,p.93~p.98

相关热词搜索:[标签:关键词]

上一篇:国姓菩提寺
下一篇:土地公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