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书田。1993。《华夏诸神:鬼神卷》。台北:云龙出版社。
- *追云燕。2006。《三教圣诞千秋录》。台中:圣贤杂志社。
- *卓克华。2006。〈城隍信仰历史演变之考察〉。《找寻台北城的故事》。台北:台北市政府文化局。
城隍神信仰的普及是在唐、宋两代,不仅封爵封王,列入国家祀典,职掌更扩及护国安邦,翦恶除凶,旱时降雨,涝时放晴,并管领一方亡魂;也逐渐形成正人、直臣死後成为城隍爷的观念,至後代更有城隍娶妇、城隍寄子之传说。
民间将城隍爷视同阴间的地方官,阳间的地方官治明,阴官的城隍爷治幽。唐代开始,城隍爷的职能扩及为阴间司法官,下辖6司官(也有12司、16司、18司、24司之设,各地不同)、文武判官、牛马、枷锁、范谢等八爷(即今八家将之由来),暨36部将。正殿内除阴森的塑像外,尚有审问案桌、各种刑具(如钉棒、枷、梏、斧、鞭、锁链、囚笼等),殿外列有旗、锣、伞、鼓及「肃静」、「回避」、「出巡」等仪仗,无异於阳间官署。
明太祖封京师城隍帝号,开封、临濠等地城隍为王,依次各府城隍为威灵公、州城隍为绥靖侯、县城隍为显佑伯,并在各府、县治所在地设城隍庙,庙中安座,判案问事,全仿地方行政官吏设置。
清代对城隍的祭祀尤为尊崇,凡府、 州、县官吏新任入境,便要先谒城隍,平时朔(初一)、望(十五)行香,春秋二祭的费用由公家支出,此外水旱必牒、厉祭必迎。
各地府、县城隍庙的建筑,大致仿效都城隍庙的格局而略为缩减,大体上有前後两殿、两庑、望楼(戏楼)、丹墀。
《续修台湾县志》记载,台南的台湾府城隍庙在郑氏时期便已兴建,而後历任官员多次重修。其他重要的城隍庙还有台北市大稻埕霞海城隍庙、新竹市都城隍庙、嘉义市城隍庙、澎湖县马公市城隍庙等。
中文关键字: 城隍爷 , 显佑伯 , 阴间地方官
英文关键字Lord City God , Lord Xianyou , underworld local gods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