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约翰?斯托得(John R. W. Stott)着,刘良淑译。1990。《当代基督十架》(The Cross of Christ.)。「神学丛书」。台北:校园书房。
- *奥连(Gustaf Auln)着,汤清、万华清译。1951。《胜利的基督》(Den Kristna F?orsoningstanken.)。香港:信义宗联合出版部。
- *莫特曼。1993。《耶稣基督:我们的兄弟,世界的救主》。台北:台神。
- *武林英雄帖—中文基督教神学网站。2009年3月13日读取。http://www.christianstudy.com/index.html
「耶稣」为大约出生於二千年前巴勒斯坦的犹太人的名字;希腊文「基督」则源自《旧约圣经》希伯来文「弥赛亚」(messiah),原意为「受膏者」,带有授权、差派的意义,这是源自《旧约》先知对从上帝那边有直接授权与差派者,来到人间拯救民生疾苦的盼望,此盼望落实在耶稣身上,因此「耶稣基督」一词就是告白名字「耶稣」即是头衔「基督」。近代西方基督论的争议,曾经有人想要藉由高度发展的科技,重新还原历史耶稣的原貌,後来在许多激烈的讨论当中,逐渐形成共识,一切对於耶稣基督的认识与信仰的投入是无法二分的。
初代教会的信仰告白如《使徒信经》与《尼西亚信经》之基督论,重点在於确认耶稣基督的神性与人性,而《迦克敦信经》则确认其神性与人性不分不离,亦分亦离。传统的基督论由耶稣基督在天上的地位说起,称为「由上而下的基督论」,这种基督论容易忽略人间的经历,因此现代倾向从人间的经历论述到天上的地位之「由下而上的基督论」,而「解放神学的基督论」更是以耶稣基督为社会政治经济压迫的解放者。
基督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圣经》的献祭赎罪传统,关於耶稣基督成为赎罪祭承担世人的罪孽,表现出上帝对人的爱,已有极其众多的论述。台湾旅居美国的神学家宋泉盛反对传统的基督赎罪观点,认为重点不在於基督「为」人而死,乃在於基督「与」人同死,这种基督论强调上帝与人们一同受苦。而德国神学家莫特曼(Jürgen Moltmann)却认为,耶稣基督就「我们的兄弟」而言,是「与」人同死;就「世界的救主」而言,则是「为」人而死。瑞士神学家巴特(Karl Barth)着重「和好」(reconciliation)的观点影响深远,主张耶稣基督的工作主要是把人挽回,与上帝和好,进而人与人和好,人与大自然和好。现代天主教神学家拉纳(Karl Rahner)以「人的自我超越与上帝自我给予之相遇」来解释「神人二性」的传统教理,都有许多新意。
由於基督论的形成根据起源於巴勒斯坦的犹太宗教,而後历经希腊、罗马与西方文化的传承,对於台湾的基督徒而言,非常有必要发展出以台湾处境为出发点的基督论。
中文关键字: 耶稣基督 , 弥赛亚 , 赎罪
英文关键字Jesus Christ , Messiah , atonement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