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吕诉上《台湾电影戏剧史》,台北:银华,1961年9月。
- 邱坤良《吕诉上》,台北:国立台北艺术大学,2004年12月。
- http://taipedia.cca.gov.tw/Dict/DispText.aspx?id=1114
吕诉上出生於台中州北斗郡溪州庄的地主人家,为家中独子,其父吕深圳业余组织「赛牡丹」歌仔戏班,因此自幼便耳濡目染,对戏剧产生兴趣。1928年自溪州公学校毕业,16岁时为「赛牡丹」编导改良戏《情海风波》,并担任男主角,於彰化座公演;在父亲支持下,成立「银华映画社」,承租中国影片巡回放映,并亲自为观众解说电影情节,成为当时最年轻的「辩士」。
1934年赴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科就读後不久中辍,1936年取得台湾总督府警察训练所警官训练班结业文凭,再赴日本东京写真学校学习摄影,同时亦进入剧团学习腹语和化妆。1937年筹组「台湾银华新剧团」,成立後於各地巡演皇民化新剧,因剧团发展不易,於1939年结束演出。1940年间,三度负笈日本,先後就读日本大学电影科、东京新闻学院、日本大学艺术科、东京市商工经营指导员养成所,获日本国家考试演技合格证书。1942年归国後,以大东亚战争为题材,为「台湾放送局」编导台语播音剧《宣战布告》;在日籍师友推荐下,受聘於当时台湾演剧界最高统制机关「台湾演剧协会」,担任「嘱托」一职,负责文艺监察与演出指导,推行皇民化政策,也编写了不少皇民化剧本,期间亦曾成功劝阻日本政府禁止傀儡戏演出,并奉该会之命指导傀儡戏班。
国民政府迁台後,与张秀光(张芳洲)於1947年发起「台北市电影戏剧促进会」,并担任第一届理事长;隔年於永乐戏院举办会员游艺会,由重整旗鼓的「台湾银华新剧团」演出《现代陈三五娘》。1945至1950年间,历任科员、督察、分驻所所长等职,最高曾任大甲分局局长,藉警务之便进行台湾电影戏剧资料蒐集与研究。1950年,在党政各界开会讨论歌仔戏存废议题时,力主改良,并促成「歌仔戏协进会」的筹组。1951年,编导反共抗俄剧《女匪干》,获中国国民党奖状,并在官方支持下筹组「台语剧团」,受聘为团长,陆续发表《还我自由》、《延平王复国》、《监湖女侠》等剧作。1952年,「歌仔戏协进会」改名为「地方戏剧协进会」,成为民间剧运团体,亦为发起人之一。在五○年代初期,与党政关系良好,参与拟定剧本标准及推广地方戏剧工作,成为台湾本土剧人中少数活跃者。
五○年代後期,台语电影风潮兴起,於1957年创作编导《爱情十字路》,翌年成立「银华影业社」,从事海外电影发行。1961年9月,长年研究成果《台湾电影戏剧史》由「银华影业社」附设出版部出版。1963年起於中国文化学院戏剧系兼课,1969年任职於「中国电视公司」编审组,并创办「银华电影戏剧训练班」。1970年因脑溢血去世,享年55岁。
吕诉上的一生可谓一部台湾近代戏剧史的缩影,从皇民剧到反共抗俄剧,作品大多配合国策需求。此外,他具有戏剧、电影的实务经验,也着力於地方戏剧的改良与维护,并用心蒐集台湾各种演艺史料与文物,加以整理研究,为台湾戏剧付出良多。着述多种,除话剧、歌仔戏剧本,尚有《台湾的音乐》、《台湾的戏剧》、《台湾电影戏剧史》、《标准大戏考》、小说《女侦探斗刑警》,以及《侦探化装术与侦探术》、《吉他看图自通》等书,单篇文章有〈台湾演剧の近情〉、〈台湾演剧改革论〉、〈皮影猴戏的沿革与台湾〉、〈台语片的我见〉……等。不论在质、量上,堪称战後台湾电影戏剧研究第一人。代表作《台湾电影戏剧史》,内容涵盖台湾近代电影、播音剧、歌仔戏、新剧、布袋戏、傀儡戏、南管戏、平剧……等艺术的源流与演变,对史料的保存贡献卓着,迄今仍为相关研究的重要参考文献。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