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戏
2011-12-03 09:36:59   来源:   点击:

    剧种名。明朝末年安徽有四平腔,後传入福建形成闽北四平戏、词明戏与闽南四平戏,咸认台湾四平戏与闽南四平戏有较直接的关系。亦即四平戏传入台湾的初期样貌,有可能是闽南四平戏於清代中叶在原来演唱曲牌的基础上,加上了吸收自正字戏、外江戏皮黄唱腔的「曲牌、板腔二体共存」形态。後来随着戏曲生态、观众审美趣味的改变,为求更具市场竞争力,四平戏班於是将演唱曲牌的「老四平」音乐慢慢递减,最後,终於蜕变转型成纯唱皮黄腔,与北管西皮派音乐近似的「改良四平」、「新四平」。

    台湾近代的「改良」四平戏,唱词、口白俱为中州官话(正音),基本腔调有【西皮】、【二六】、【紧板】、【刀子】、【倒板】等,剧目偏重武戏,常演者有《薛武飞吊印》、《王妹子下山》、《龙宝寺》、《凤凰山》、《五虎平西》、《西歧山》、《天贝山》、《朱雀关》、《平水关》等。奉祀田都元帅为戏神,并长期与奉祀西秦王爷,同唱正音的乱弹戏对台拮抗。

    四平戏传入台湾的确切年代不详,但清朝同治、光绪年间已有四平戏班活动的资料,日治时期则是四平戏发展的高峰期,当时的知名戏班有台北复兴凤、中坜大荣凤、小荣凤、台南新复兴等,台北、彰化、台南等地并有业余的四平子弟班。第二次世界大战後以迄1960年代,四平戏於桃园、新竹的客家聚落蓬勃发展,宜兰亦有宜兰英一班,後终因不敌外台戏生态的改变而消亡,许多四平戏演员後来转搭客家戏班,对客家戏的武打戏、袍带戏发展影响深远。虽然自1970年代台湾已无职业的四平戏班,但仍有高龄90的数位艺人居於中坜。1990年代以降,公部门曾针对四平戏进行传统剧目演出之影音记录及老艺人口述历史资料的出版。

    中文关键字: 四平戏 , 四平腔 , 客家戏

    英文关键字Shu-ping Opera , Shu-ping Tone , Hakka Opera

    参考资料

    1. 徐亚湘。2001。〈台湾四平戏的发展与变迁──一个消失剧种的历史回顾〉。收於《两岸客家表演艺术研讨会论文集》,151-166。苗栗:苗栗县文化局。

    延伸阅读

    1. 陈健铭。1985。〈宜兰英的五十年戏班生涯〉。《民俗曲艺》,37:66-75。
    2. 李国俊、徐亚湘。1997。《桃园县四平戏调查研究》。桃园:桃园县立文化中心。
    3. 徐亚湘。1998。〈四平腔之历史源流探考〉。《复兴岗学报》,65:311-323。
    4. 徐亚湘辑撰。2002。《消逝的风华──台湾四平戏》(DVD)。宜兰:国立传统艺术中心。
    5. 徐亚湘。1999。〈四平戏〉。收於《台湾的传统戏剧》,541-558。台北:台湾学生书局。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基隆新声馆
下一篇:国军文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