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城隍爷的地位如同地方的行政首长,掌管地方内的大小事务,各地源起与造型不一,但大致上都头戴官帽、留长髯的文官扮相,而城隍爷不仅是护国佑民之地方神,也是赏罚分明的司法神,能「司阴阳,察善恶,辨是非,定功过」,所以配有司文及武判官。
因此,相传地方官若碰到棘手悬案,就会到城隍庙内请求「神判」,以求破案的契机,所以在明清之後,规定在各地官署附近都必须建有城隍庙,当时城隍庙为官庙,地方父母官新上任,要先到城隍庙举行奉告典礼才赴任就职,所以全台至少有近百间的城隍庙。但现在城隍庙已相当平民化,常是信徒香客祈求平安或求功名的庙宇。
但台湾城隍庙虽然数量众多,但每座城隍庙兴建的原因与城隍爷的来源却都不尽相同,除了上述明清时期官祀的城隍庙外,如:台南於明永历二十三年(1669年)所建的『台湾府城隍庙』、高雄於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所建的『凤山县城隍庙』,又称『旧城城隍庙』等等。还有由先民从故乡分灵带来的城隍爷,横渡台湾海峡来到了台湾後,为了感谢家乡神明的庇护,於是再立庙祭祀的,如:台北大稻埕的『霞海城隍庙』(福建省同安县霞海城隍庙)、『竹山灵德庙』(福建省福州城隍庙)等等,而民国以後建立的城隍庙,大部份都是再从这些庙分灵出去的。
另外,民间也有万应公或大众爷等升格的城隍爷,如:台南市的小北城隍庙里的城隍爷,就是由万应公升格而来的。或像是嘉义朴子城隍宫的城隍爷,是溪水暴涨时漂来的神像而建庙。
但最特殊的,莫过於位於台南市开山路上的『小南城隍庙』内的城隍爷了。该庙主祀大城隍公杜昭仪、二城隍公朱一贵、三城隍公雷域辉。其中二城隍公俗称『小城隍』,也就是民间所说的「鸭母王」朱一贵。
朱一贵,原名祖,生於清康熙二十八年(西元1689年),卒於康熙六十年(西元1721年)。原籍漳州长泰,後渡台移居於罗汉门(今高雄县内门乡)鸭母寮,养鸭为业。性任侠好客,往来多为故国遗民、草泽壮士与奇僧剑客,常宰鸭煮酒谈论时政。
清康熙六十年三月,由於清廷凤山县令税敛苛刻,人称「鸭母王」的朱一贵谋起兵,自称朱明後裔,率领明郑遗臣与粤庄杜君英等抗清志士共同起义,在短短七日之内从罗汉门一路打进府城,攻陷府城後自立为王,但最後反清复明的壮举因闽粤分裂内讧,在短短一个月之後宣告失败,朱一贵最後败走沟尾庄(嘉义县大保市後庄)被擒,押送北京束手就义。
据民间传说,玉皇上帝对鸭母王朱一贵慷慨赴义的精神十分感佩,所以封为「台南州城隍绥靖侯」,俗称『小城隍』。
同治年间,後人以石头砌成小祠堂,祭祀当年抗清的明朝遗臣义士,并以小城隍爷朱一贵为主祀。光绪年间信士方马德、方李亲夫妇,从台南县安定海寮前往府城探亲,後定居於府城小南门附近,与小城隍爷结缘并成为虔诚信徒,在民国初年独力重修庙貌。民国七十二年因为政府拓宽开山路,旧庙遭拆除,小城隍爷金身移奉至现今庙址,并由方马德之女吴方爱珠筹资重建,新庙直到民国八十三年才告落成。
而「鸭母王」朱一贵被小南城隍庙 信众奉为主神,至今已有百余年。每年农历六月十六日大城隍寿诞、农历八月十日二城隍寿诞、农历六月二十二日三城隍以及农历十月十日为该庙建醮,均有庆典。
中文关键字: 朱一贵 , 鸭母王 , 城隍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