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戏
2011-12-03 09:46:43   来源:   点击:

    戏曲剧种名。又称「客家采茶戏」、「采茶戏」、「采茶戏」。指流行於台湾客家族群聚落的传统戏曲剧种,内容以「茶文化」为主题,结合歌、舞表演,由丑、旦为主要角色,并以「四县腔」客语为表演语言,客家山歌民谣「九腔十八调」为基础唱腔,渐次发展而成的剧种内涵。采茶戏在清代为相褒小戏,有「采茶唱」、「相褒」等演出方式,其後才融入其他剧种的元素,发展为大戏。因此,客家采茶戏依其剧种体制,实包含「三脚采茶戏」与「改良采茶戏」两种型态,前者属二旦一丑的小戏,後者为大戏。

    三脚采茶戏於清代随闽粤地区的客籍移民传入台湾,据现今可考的口传传说及文献记载,其最早的师承系统可追溯到清朝光绪年间居住於新竹厅竹北一堡,福建裔的「何阿文」。至於改良采茶戏的形成年代,可据1925年〈台湾剧に对する考察〉一文推估是1918年(大正7年)左右,由新竹地方的广东人(客家人)发展出一种由歌剧演变而来,又名「改良剧」的戏剧。

    三脚采茶戏的内容不脱「茶文化」的范围,以采茶、卖茶、盘茶构成剧情背景,故事主轴是「张三郎卖茶」故事。大意叙述张三郎与妻、妹一同上山采茶,采得茶後姑嫂劝三郎出外卖茶,三郎妻送张三郎到十里长亭,依依不舍地拉三郎伞尾话别。未料三郎卖完茶後,流连於酒家,将酒钱花光,责怪酒家大姊,回家後妻盘问茶钱,小姑趁机告状等情节。系列戏出被称为「十大出」,然各师承所指剧目稍异,大抵包括《上山采茶》、《劝郎卖茶》、《送郎绑伞尾》、《粜酒》、《劝郎怪姐》、《茶郎回家》、《盘茶、盘赌》、《问卜》、《送金钗》(即《卖什细》)、《桃花过渡》、《问卜》等十出。其他尚有《山歌对、打海棠》、《扛茶》、《抛茶》、《贤女劝夫》、《公背婆》等称为「插花出」,系由张三郎故事衍生而来,或者加入其中以增加趣味。每出小戏的戏出结构通常为一段「棚头」加上「正戏」。「棚头」是丑角出台搭配敲仔念一段数版,做为热场以吸引观众,然後再进入正戏。正戏部分的唱腔运用大抵为「一剧一调」,三脚采茶戏的唱腔通称「九腔十八调」,其中包含流行於城市的小调,及「山歌腔」与「采茶腔」两类曲腔。

    随着日治时期台湾商业剧场蓬勃兴起,三脚采茶戏吸收当时风行於客家地区的北管乱弹戏、四平戏的表演元素,发展为大戏,称为「改良戏」或「改良采茶」。主要唱腔由〈老腔采茶〉发展出〈平板〉,亦称〈改良调〉,另有〈山歌子〉、〈老山歌〉等常用唱腔。改良的初期,是在三脚采茶戏的基础上扩大表演体制,表演者由原本二旦一丑增为五、六人或六、七人,视剧情需要增加「生」行,并学习简单的刀枪动作,演出《仙伯英台》、《姜安送米》等文戏剧目,并开始进入商业剧场进行售票演出。其後,更大量吸收海派京剧「外江戏」的行当、剧目、表演,演员增至二、三十人,演出《狸猫换太子》等连台本戏及「三国戏」之类的武戏。日治时期采茶戏班有苗栗的「小美园」、「中民园」、「新乐社」,新竹的「明兴社」、「霓云社」等,知名演员有王裕丰、王裕鼎、阿玉旦、卓青云等。

    1960、70年代,电影、电视媒体陆续兴起,采茶戏的演出场域由「戏园」转移为「电台」广播采茶戏,或进入「野台」演出酬神戏。1960年代「小美园」采茶班曾应中国电视公司邀请制播一档电视采茶戏,由张庭训制作,王裕丰、王裕鼎、李荣火、欧云英、王云兰等人演出,郑水火、郑荣兴、张福营等担任文武场,唯最後因故未及播出。

    1980年代起,采茶戏开始受学界及官方重视,持续进行的采集记录以及官方推动的展演活动,部分采茶戏班开始举办文化公演,学界亦针对采茶戏进行调查研究。其中,继承家族技艺的郑荣兴教授成立的「荣兴客家采茶剧团」,致力从「传统」与「创新」两个向度发展客家戏曲,并定期制作大戏於国家戏剧院演出。目前台湾的客家采茶戏班共计十余团,分布在桃园、新竹、苗栗三县市,较活跃者有「新月娥」、「黄秀满」、「贵凤」、「德泰」、「景胜」、「荣英」、「新永光一团」、「松兴」、「新乐园」、「庆美园」、「金满圆」、「松兴」、「龙凤园」、「荣兴客家采茶剧团」、「金兴社」、「新泰鹏」、「新乐园」、「乐昇」等。

    2001年行政院客家事务委员会成立,2003年客家电视台开播,提供相当的资源及发声管道,吸引戏班中生代演员积极投入经营与演出。2001年国立台湾戏曲专科学校「客家戏科」成立,客家戏曲正式进入教育体制,几年来培养不少新血轮,并持续进行客家戏曲相关理论、研究的深化与开拓。

    中文关键字: 客家采茶戏 , 采茶戏 , 三脚采茶戏 , 改良采茶戏 , 张三郎卖茶

    英文关键字Hakka Tea-picking opera , Tea-picking opera , three-role tea-picking opera , modified tea-picking opera

    参考资料

    1. *上山仪作。1925。〈台湾剧に对する考察〉。《台湾警察协会杂志》。93(3):86-101。
    2. *郑荣兴。2001。《台湾客家三脚采茶戏研究》。苗栗:财团法人庆美园文教基金会。
    3. *郑荣兴。2007。《三脚采茶唱客音:传统客家三脚采茶串戏十出》。宜兰:国立传统艺术中心。
    4. *苏秀婷。2005。《台湾客家改良戏之研究》。台北:文津。

    延伸阅读

    1. *范扬坤等。2007。《重修苗栗县志表演艺术志》卷29,苗栗:苗栗县政府。
    2. *郑荣兴。2001。《台湾客家三脚采茶戏研究》。苗栗:财团法人庆美园文教基金会。
    3. *郑荣兴。2007。《三脚采茶唱客音:传统客家三脚采茶串戏十出》。宜兰:国立传统艺术中心。
    4. *苏秀婷。2005。《台湾客家改良戏之研究》。台北:文津。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学生戏仔猴
下一篇:宋非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