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祖
2011-12-03 09:47:58   来源:   点击:

    与祭祀祖先有关的仪式、观念,在中国宗教儒、释、道、巫等诸多成分中,属於儒家祖先崇拜(ancestor worship)的重要仪式。由於汉人相信人死後灵魂不灭,因此父母或先祖去世後便必须按时祭祀。

    祭祖按照地点区分为三种形式:(一)一般家庭除朔望或每天早晚在大厅烧香祭祖外,比较正式的祭祖是在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元、中秋、重阳、冬至等年节时,由家中长辈为代表,呈上肴馔或应节元宵、粽子、月饼、汤圆等食品祭祖。(二)清明节扫墓则在家族坟墓上祭祖,台湾扫墓的时间并不严限在清明节当天,漳州、泉州、客家在日期上有所区分。当天要扫墓、拔草、在坟头挂五色墓纸,并以牲礼、红龟粿、鼠麴粿祭祖,还有吃润饼(春卷)的习俗。(三)宗祠、烝尝(早期客家人祭祀组织)、祖公会、祭祀公业等团体,多数在祠堂、家庙、祖庙等地点,一年举行春秋两大祭祖典礼,祭祀结束,同宗或同姓的族人一起吃饭分享,称为「吃公」或「吃祖」。

    与祖先灵魂不灭相关的信仰是风水信仰,汉人相信祖先的屍骨与坟墓的形式、地理、位置、方向等会影响後代子孙的盛衰,因此谨慎地安排祖先葬仪与坟墓。台湾汉人与华南、东南亚民族都有「二次葬」的习俗,俗称「捡骨」,即於埋葬後6年、10年或12年,择吉日为祖先洗骨整理後,置入皇金瓮内再择日埋葬。

    在台湾,祖先牌位称为「公妈牌」,与中国差异较大的是颇多家庭供奉有多个祖先牌位,其中也有异姓祖先。移垦时期的台湾,有些人不幸断绝後嗣、倒房(指尚无子嗣即过世)时,有时采取收养养子、女、为养女招赘、为亲生女儿招婿「抽猪母税」(从母姓之约定)、或是寡妇为亡夫家族招夫等,都会形成异姓公妈牌。

    祭祖不只是慎终追远的信仰行为,也有维持文化价值的功能;因为成为祖先必须经过长大成人、结婚生子、子女也生育子孙,自己是寿终正寝等条件具足後,才能成为祖先,享受祭拜,因此是完成了汉人文化中理想的人生观。祭祖也是孝道的完成,俗语「不孝有三,无後为大」,克尽孝道不只是父母在世时,让他们衣食无缺,还要生养子子孙孙,以便祖先在另外一个世界有充足的衣食,得享万代香烟。

    在延续社会结构的功能来说,祭祖为维持汉人父系亲属组织於不坠的必要仪式。祭祖仪式与祖谱、祖产三者,构成汉人父系亲属组织的三大要素。

    中文关键字: 吃祖 , 捡骨 , 公妈牌 , 祖谱 , 祖产

    英文关键字feast for ancestor worship , gathering the bones , ancestor tablets , geneology , ancestral property

    参考资料

    1. 铃木清一郎原着。高贤治编译。1981。《台湾旧惯习俗信仰》。台北:众文。

    延伸阅读

    1. 李亦园。1986。〈中国家族与其仪式:若干观念探讨〉。《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59:47-62。
    2. 陈祥水。1973。〈公妈牌的祭祀承继财富与祖先地位之确定〉。《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36:141-164。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石敢当
下一篇:立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