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秀珍。2005。〈开枝散叶,老根犹在:北管子弟团宜兰总兰社今昔〉。《传统艺术》,55:41-45。
- 简秀珍。2005。《环境、表演与审美 : 兰阳地区清代到一九六0年代的表演活动》。台北:稻乡。
- 简秀珍等。2003。《北管文物风华:宜兰总兰社捐赠文物修复特展专辑图录》。宜兰:国立传统艺术中心。
1920 年代,宜兰市街除了西门一带是总兰社的地盘外,其余都是西皮派,东边是暨集堂与东义轩,北门有敬乐轩和集和堂。总兰社顺应当时西乐流行的风潮,1924年(大正13年)在汉乐部外另创西乐部,1920-1930年代庙宇节庆经常举办音乐团的阵头竞赛,总兰社屡次获奖。
1928年起,兰阳子弟团间掀起演出北管戏的风潮,1929年的妈祖诞辰(农历3月23日),总兰社在昭应宫(妈祖宫)演出。1930年自农历正月初九起, 总兰社在天后宫、城隍庙、西关庙、帝君庙演出《醉仙》、《雌雄鞭》、《闹西河》、《扫北》等,「戏先生」(教戏的老师)有出身职业班的李双生(小生松)、徐春足及陈阿添(红目添仔)等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後,总兰社邀请周炳辉、欧灿伟分别担任汉乐与西乐老师,积极提升技艺水准。1950-1960年代是总兰社的全盛时期,社员达两百多人,赞助会员达三千多人。1957年宜兰市公所为了庆祝台湾光复,举办「宜兰县庆祝光复国乐比赛」,总兰社获得汉乐冠军。
约自1965年起总兰社招收孩童成立「囝仔班」,前场演出由林旺城、谢丙寅,後场由游西津与陈元全等人负责,除了福路派剧目外,还涉猎西皮系统的戏码。除了宜兰境内,还应邀到台北、桃园、基隆、花莲等地演出。当时的「囝仔班」成员刘阿琳、曾溪河、陈树林等,都是宜兰地区着名的北管子弟先生。1971年台北国宾唱片将总兰社的音乐制成《国宾唱片乱弹子弟戏福禄仔》唱片。2002年总兰社捐出百余件文物给传统艺术中心,2003年举行「宜兰总兰社捐赠文物修复特展」。
1970年代以降,宜兰市区的居民逐渐与子弟团活动疏远,总兰社有些子弟自立门户,或去乡下地区教授北管,即使以「宜兰总兰社」的名称出阵,但实际参与者也多半是周边乡村地区的民众。做为台湾北管发展史上重要的社团之一,总兰社最大的成就在於培育人才,繁衍许多「总兰社」系统的社团。
中文关键字: 宜兰 , 北管
英文关键字Yilan , Beiguan
参考资料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