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4年,日本九州博多~1911年,日本大阪)日本新派剧演员。出生於日本幕末时期的九州博多。1882年(明治15年)投入主张天赋人权与立宪思想的「自由民权运动」,以「辩士」身分活跃於政治讲演场合。1885年取得「讲谈师」的艺人证照,1887年组织剧团并率先在京都阪井座推出「改良演剧」,因而被後人尊为「新派剧」的鼻祖。1891年推出「书生剧」,奠定「新派剧」美学的发展基础。中日战争期间推出「日清战争剧」,广受市民大众支持。战争结束後,推出改编自当代新闻小说的作品,其中《滝之白丝》、《金色夜叉》等成为「新派剧」的代表剧目。1903年由於反对坊间新派剧演员对歌舞伎美学的挪用,另主仿照西方剧场的写实主义发展,提出废除舞台花道、采用镜框舞台以及强调纯粹对白剧型态的「正剧」(川上对Drama一词的日译)。19-20世纪之交,跟妻子贞奴数度率团赴欧美巡回公演,开启东西戏剧交流的新页。川上剧团在日本国内也四处巡回,足迹遍及当时新近纳入帝国版图的台湾、北海道、朝鲜等处。1911年底,因盲肠炎并发腹膜炎病逝於大阪,得年仅48岁。
川上音二郎曾两度来台,第一次是1902年底为蒐集《奥瑟罗》演出资料来台,第二次是受「台湾同仁社」的高松丰次郎邀请,率领剧团来台巡回公演。对台湾的影响主要分两方面,一是以「台湾」作为创作题材,制作上演有助强化日本殖民主义的戏剧,如《台湾打鬼》、《奥瑟罗》、《生蕃讨伐》等;一是在殖民地剧坛的跨文化脉络下,影响台湾戏剧现代化的发展。後者例如1910年代出现的「台湾正剧」,即是当时日人在殖民地通俗教育的目的下,师法与川上音二郎渊源深厚的新派剧之艺术形式,创制而成的「殖民地版新派剧」。
中文关键字:
新派剧
, 现代戏剧 , 高松丰次郎 , 台湾正剧 , 殖民主义
参考资料
- 石婉舜。2010。《搬演「台湾」:日治时期台湾的剧场、现代化与主体形构》。博士论文,台北:国立台北艺术大学戏剧学系。
延伸阅读
- 邱坤良。2007。〈这个音二郎〉。《印刻生活文学志》。3:6(42)。
- 石婉舜。2008。〈川上音二郎的《奥瑟罗》与台湾――「正剧」主张、实地调查与舞台再现〉。《戏剧学刊》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