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语日报网站台湾的老行业http://www.mdnkids.com/traditional/index3.asp
斗笠是农业时代最常见的帽具,其能遮阳挡雨,在农业时代广受农民喜爱,无论下田种菜、上山采茶,甚至上街购物都适用。在农业未没落前,台湾由南至北均有大量人力投入生产。如高雄县弥陀乡漯底村、高雄县内门乡、南投县竹山镇、新竹县芎林乡、桃园县芦竹乡坑子村等地的妇女,早期即以编斗笠为副业。如今随着农业人口减少及各式遮阳帽具的出现,斗笠的需求量锐减,仅剩少数妇女仍坚持这项传统技艺。
外形乍看简单的斗笠,编制手续却十分繁复。编斗笠前首先得捡拾桂竹笋掉落的竹笋壳,在烈日下曝晒乾燥,再将一片片的竹笋壳反卷紮成一捆,放置在大水缸中,燃烧磺石将暗褐色的竹笋壳加以燻白、美化;其次将竹子剖成竹篾,并削磨平滑且晒乾後,就可以在木制的笠模上面进行斗笠骨架的编制;最後在编制好的骨架上铺上竹笋壳,用尼龙线缝牢,并在顶端收口处缝上固定用的小竹圈,一顶轻巧、耐用的斗笠即告完成。
编制斗笠最困难的步骤不在编,而在剖竹。用柴刀把竹子剖成厚薄约0.1公分的竹篾,除了手的稳定度要够,刀法更要乾净俐落,否则剖出来的竹篾若厚薄不均,斗笠骨架容易断裂,而竹篾太厚,斗笠也会因厚重而戴起来不舒服。
一般斗笠可分为粗、细两种款式。粗斗笠的骨架枝数较少、竹篾较厚,使用的竹笋壳颜色较深且带有斑点;细斗笠的骨架枝数多,竹篾用轻巧、富弹性的竹皮部位,竹笋壳则洁白完好。两者在作工及材料上的差异也反映在价格上,以今日的价格来说,一顶粗斗笠约1百至150元,细斗笠则在1200至1600元之间。
据说台湾早期乡下妇女在做粗活时戴粗斗笠遮阳,上街时会特别换上细斗笠,而今街上再也难见到头戴细斗笠的妇女,但它轻巧、透气、遮阳面积大的优点仍非其他遮阳帽具可取代,所以甚受高尔夫球场工作人员及采茶妇的喜爱。
虽然斗笠仍受到特定人士喜爱,但是销路每况愈下,景况已非昔日可比。原因除务农人口遽降,中国大陆、越南进口斗笠抢占市场使老师傅们纷纷歇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