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人文 > 宗教知识 > 战後汉传佛教的在台发展与文化特徵

战後汉传佛教的在台发展与文化特徵
2011-12-03 09:53:27   来源:   点击:

    (1945~2011)一、解严之前(1945-1987)

    ?二战後,日本因战败,於1945年时,全面退出台湾,改由国民政府接管。但当时,由於1949年官方开始正式实施的戒严体制,曾延续了38年(1949-1987)之久,所以由大陆逃难来台僧侣所重组的「中国佛教会」,藉党政军的权力支持,彼等因此得以统领解严之前,整个台湾本土现代汉传佛教界的历次传戒活动、并主导新发展方向:亦即,彼等是一面极力排斥日式佛教、一面同时进行张曼涛所夸称的?再建大陆佛教」新传统。

    因此,战後的台湾?汉传佛教」的分期,事实上是以戒严前的五年(1945-1949)、戒严时期的三十八年(1949-1987)和解严迄今(1987-),共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是放任的过渡期,第二时期是为改造和发展期,第三时期,则是变革期和批判期。

    其中尤以第二时期的传播和发展最具特色。因在此一阶段中,大陆传戒的规范和出家佛教至上的意识型态,主宰了原有的台湾汉传佛教。而且日本在台的许多美丽的佛寺,大多被变卖或改建。取而代之的是,广播型、观光型和舞台化的新佛教传播方式,逐渐成了新的主流。大陆来台的星云法师及其一手建立的佛光山系统,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

    此外,仿日本镰仓铜铸大佛的彰化县八卦山的水泥制大佛,则是更早期的台湾佛教建物仿制品观光化的着名先驱。但在戒严前期的二十年间(约当1949-1969),台湾现代佛教的整体传播和发展,与基督教和天主教的在台同一阶段教势的强力发展相比,仍较弱势,此从教会大学的数量之多与佛教大学全无之对比,即一目了然。

    ?1970年代以後,由於台湾地区在退出联合国(1971年10月)和美台正式断交(1978年12月)之後,台湾的经济方面仍能持续高度成长,而高等教育人口业随之激增,加上新社区、新故乡的逐渐形成,因此台湾佛教的发展黄金时代,再度出现,并且规模更大。所以,在前述的佛光山之外,另一更具社会影响力的佛教系统,则是由台籍尼师释证严所领导的佛教慈济功德会,也快速的扩张於解严之前的十年。加上北台湾的法鼓山教团和位於南投县的中台禅寺教团,都相继崛起於此时。因此,在第二阶段的最後十年间,堪称台湾佛教传播发展史上,已逐渐迈向高峰期的极佳黄金期成长阶段。

    可是,台湾本土传统的斋教,在1949年之後,由於面临被出家僧侣强烈批判为「非佛教」的尴尬窘境。因此被情势所迫,彼等不得已纷纷转为「空门化」(亦即「斋堂」大量改为「佛寺」,而「斋教徒」则大量落发受戒而成为正式的「僧尼」)。所以,传统台湾的「斋教三派」教势,在当代台湾地区,早已是如夕阳般的式微了。

    另一方面,脱胎於传统斋教先天派的一贯道,则藉着结合儒家思想和入教的简易化,在台湾地区大大盛行起来,并成为仅次於佛教的大教派,其实力甚至逐渐扩散至全球各地。

    ?二、解严迄今(1877-2011)

    ?1987年时,台湾地区因官方宣布解严,并颁布《人民团体组织法》和开放到大陆探亲及观光,因而进入第三期的发展阶段。具有中央强势领导权的「中国佛教会」,由於官方正式立法允许多政党和众多同中央及佛教组织的成立,所以其长期独霸的支配优势,顿时为之崩解:传戒多元化和僧尼平权的强力诉求,都因之相继出现,且其势皆不可挡。

    此外,因两岸恢复交流,所以台湾地区的?汉传佛教」回流大陆,成了新的发展方向之一。

    所以,受此影响,此一时期,开始有诸多禅修型和灵验型的佛教团体或组织,都延续前期的发展,更大行其道。

    特别是西藏各派流亡海外的各派僧侣,由於趁着达赖二次来台访问的有利时机,纷纷相继来台发展,开启了第二波藏密佛教的传入台湾的高峰期。

    而几乎与藏传佛教第二波传入台湾地区的同一期间,更有不少缅甸、泰国和斯里兰卡的禅师或僧侣,相继来台交流或傅授禅法。

    但是,相对的,台湾的现代佛教思想的异化与冲突,也一再出现於此时。其中尤以印顺法师的人间佛教思想为指导的社会关怀之实践方向,逐渐为知识份子所接纳,并在佛教妇女的戒律改革和环保方面,取得重大的发展。

    同时,台湾佛教的知识份子,对台湾佛教界出现诸多弊端的批判现象,也相继出现。因此,当代台湾佛教界的发展,其实正处於变革期和批判期的过渡阶段。  

    中文关键字: 战後 , 戒严 , 解严 , 佛教发展 , 文化特徵

    英文关键字Post-war era , Martial law , After the lifting of martial law , The development of Buddhism ,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参考资料

    1. 江灿腾,《二十世纪台湾佛教文化发展研究》,北京:宗教文化,2010。
    2. 江灿腾编着,《战後台湾汉传佛教史》,台北:五南,2011。
    3. 何绵山,《台湾佛教》,北京:九州,2010。

相关热词搜索:[标签:关键词]

上一篇:慈圣宫
下一篇:扶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