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忏
2011-12-03 09:56:06   来源:   点击:

    佛教徒悔过,希望消除罪恶,发愿积极修行的仪式。源於印度佛教僧众向释迦牟尼佛或大众公开忏悔己过,在中国的大乘佛教演变为包括诵经、念佛、礼佛、坐禅等行仪,目的扩及为生者消灾祈福,为亡者超渡的忏仪法事。

    拜忏的精神意涵是改恶修善,悔改包括无量劫(劫为不可计量的长时间,用以说明世界生成和毁灭的过程)以来所造恶业,因此是重要的修行法门。佛教忏罪思想的经典传入中国,晋朝开始有忏法,渐盛於南北朝。因大乘佛教强调慈悲度人,繁衍出种种修持仪式,除忏悔外,还有劝请、随喜、回向、发愿,以增强愿力修菩萨行。隋朝智者大师制订《法华三昧忏仪》,立下中国佛教忏法忏仪的规范,在仪则外也强调修持「止观」(止息妄念,洞见诸法本空),以证三昧解脱(三昧意指心定一处而不散乱)。

    历代各宗派也依其修持经典制订礼拜忏仪,如《净土忏》、《药师忏》、《地藏忏》、《大悲忏》、《华严忏》等。也有为超渡亡灵的《梁皇宝忏》、消除宿世冤业的《慈悲三昧水忏》,在民间颇为流行,为自己和死去的亲人祈求忏悔消业,反映出中国孝道与家族伦理的特色。

    经忏法事历来都是华人社会佛教寺院接受供养与服务信众的重要活动,台湾寺院的拜忏也很盛行,见於皈依、传戒、消灾与超荐法会,或春节、清明节等节日活动中。

    中文关键字: 悔过 , 消业 , 超渡 , 诵经

    英文关键字repentance , eradicating bad karma , redemption from misery , sutra recitation

    参考资料

    1. 吕澂等。1987。《人物与仪轨》。「中国佛教总论」2。台北:木铎。
    2. 林子青。1988。《中国佛教仪规》。「学佛必读」B58。台北:长春树书坊。
    3. 汤用彤。1991。《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台北:台湾商务。
    4. 游祥洲。1990。〈论中国佛教忏悔伦理的形成及其理念蕴涵〉。收於《从传统到现代:佛教伦理与现代社会》。傅伟勳主编。台北:东大。(http://www.chibs.edu.tw/exchange/CONFERENCE/3cicob/FULLTEXT/nx00119.htm)
    5. 慧广法师。1993。《忏悔的理论与方法》。「佛教修行」3。高雄:解脱道。
    6. 释大睿。1998。〈中国佛教早期忏罪思想之形成与发展〉。《中华佛学研究》,2:313-337。(http://www.chibs.edu.tw/publication/chbs/02/chbs0213.htm)
    7. 释印顺。1993。〈中国佛教之琐谈〉。收於《华雨集(四)》。台北:正闻。
    8. 林孟颖。〈拜忏的意义和修行方法〉。法鼓山世界青年会?法音清流,「法音知识区」。2008年8月28日读取。http://tw.myblog.yahoo.com/eddy-7239/article?mid=861&prev=875&next=-1。
    9. 释永禄。〈略说经忏〉。中国知网,「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2008年8月28日读取。http://cjn.lib.hku.hk/kns50/detail.aspx?QueryID=61&CurRec=1。
    10. 〈朝山〉。中台山,「朝山拜忏」。2008年8月28日读取。h

相关热词搜索:[标签:关键词]

上一篇:撕毁「八敬法」
下一篇:掷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