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人文 > 宗教知识 > 分类械斗

分类械斗
2011-12-03 14:10:15   来源:   点击:

    清代台湾汉人社群之间的大规模冲突事件。台湾汉人社会经常依原乡的地缘(同乡、同庄)或语言(闽语、粤语)而形成「分类」,分类之间的群体冲突事件,一般称为分类械斗。

    清代闽粤汉人来台湾打天下,因同乡语言、生活技能相近而聚居在一起,在台湾形成漳州、泉州、客家三大移民社群,也是台湾汉人社会特殊的籍贯分布局面。康熙年间,已形成下淡水溪之客家人聚落,乾隆年间中部地区已有漳山泉海之分。不同分类之间在开垦时争地抢水引发的冲突,更加助长分类对立气息。

    分类械斗大多发生在不同籍贯之间,如闽粤械斗、漳泉械斗。语言的差异是分类械斗的主要因素,如闽南的汀州府一部分讲客家话者依附粤籍,粤属的潮州府一部分讲闽南话者依附闽籍。康熙年间朱一贵事件则是闽籍福老语系的朱一贵结合粤东三阳福老语系的杜君英对抗粤籍镇平、闽籍汀州的客家语系。也有因商业竞争加上地缘语言因素而引起者,如艋舺(今万华)的顶下郊拼,是泉州府晋江县、南安县、惠安县的顶郊,与泉州府同安县的下郊之间的火拼。

    由於语言与风俗殊异,加上垦地、田界、灌溉水利等利害纠纷,常引发械斗。也有因细故引起的冲突,譬如在路上互瞄一眼,也能演变成牵动数庄或数县的大规模械斗。就时间和地区来看,台湾南部开发较早,分类械斗也最早,由於闽、粤势力相当,同属闽籍的漳、泉纵使不合,也能合作对付粤民。1721年(康熙60年)发生在南部的朱一贵事件,就有闽粤分类互斗的情形。中部开发稍晚,漳泉势力相当,因此以漳泉械斗为主。北部开发较晚,分类械斗自道光年间日益严重。竹堑南北以闽粤械斗为主,台北盆地以泉州人、漳州人居多,以漳泉械斗最常见。

    乾隆年间曾多次颁布禁令,道光、咸丰年间地方官员如娄云、曹谨、郑用锡都劝禁械斗。但一般地方官吏未能防范於未然,事起又姑息苟安,因此械斗事件层出不穷。分类械斗在1860年代渐渐消失,然而分类气息却依然存在,特别是下淡水地区到日治初期仍有闽庄、粤庄不相来往的情形。1894年(光绪20年)出版的《凤山县采访册》提到:每当问起客庄义民,无不切齿痛骂。虽然分类械斗消失,但族群之间的分类意识并未消弭。

    中文关键字: 分类械斗 , 漳泉械斗 , 闽粤械斗 , 顶下郊拼

    参考资料

    1. 陈其南。1988。《台湾的传统中国社会》。台北︰允晨。
    2. 林伟盛。1993。《清代台湾社会与分类械斗:罗汉脚》。台北:自立晚报社。
    3. 陈孔立。2003。〈顶下郊拼:泉籍移民内部的分类械斗〉。收於《清代台湾移民社会研究》。北京︰九州。

    延伸阅读

    1. 林正慧。2008。《六堆客家与清代屏东平原》。台北:远流。

相关热词搜索:[标签:关键词]

上一篇:《恒春县志》
下一篇:七星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