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安祈《台湾京剧五十年》,宜兰:国立传统艺术中心,2002,p81。
- 国防部部长办公室文书档案处永久档案作业室档案,《联勤总部及所属单位编装案》。
- 〈联勤的平剧发展〉,《青年战士报》第6版,1960年10月16日。
- 〈联勤平剧队点将〉,《青年战士报》第6版,1959年7月26。
- 〈短小精悍的联勤平剧队,演员舞台经验皆极丰富,促进民间剧运不遗余力〉,《青年战士报》第3版,1963年5月18日。
依据王安祈《台湾京剧五十年》一书所述,隶属於联勤总部的「明驼国剧队」於民国50年(1961)成立,成员由联勤总部下辖几个单位的业余平剧团体为主力组成,并且增聘几位知名演员或票友参加 。
民国47年(1958)国防部修编康乐组织,核定陆、海、空军及联勤总司令部和陆军第一、二军团司令部康乐大队组织编制,依据民国47年(1958)7月3日国防部(47)垒堤字第二二六号令核定颁行的「联合勤务总司令部康乐大队组织系统暨员额编配表」显示 ,康乐大队即下辖有平剧队,当时员额有军官八员、士官三员,在组织系统表的附记注明,「表列为编制内人员,须另以业余队员充实之」,可以知道民国47年(1958)7月1日联勤总部已有平剧队的编制,只是大部分队员都是业余身分,阵容不如「陆光」、「海光」、「大鹏」坚强。
《青年战士报》民国49年(1960)刊登了一篇作者为娑婆生的文章,认为联勤为三军以外重要机构,在平剧组织方面显然有些落後,不能与三军剧队抗衡,以至於演出机会不多,作者「闻说联勤当局颇有加以整理,设计扩展,是值得欣慰,从兹可以并驾齐驱,为该队庆幸,为国剧前途再来辉煌」 。
由以上三段叙述可以说明二件事情,第一是「明驼国剧队」其前身在民国47年(1958)7月1日即已成军,第二联勤总部於民国50年(1961),招募一些知名演员後,改组国剧队,取队名为「明驼」。
二、编制
依据民国48年(1959)9月18日国防部(48)运遂字第七二九号令核定的「联合勤务总司令部康乐大队临时编组表」显示 ,平剧队正式的编制总计十一员,计有中校队长一员、少校戏剧官一员、上尉戏剧官二员、中尉戏剧官二员、少尉戏剧官二员、上士康乐士一员、中士康乐士一员、下士康乐士一员,余为临时演员。
民国52年(1963)其编制又做了修正,依据11月2日国防部(52)严咨字第九三○号令核定的「联合勤务总司令部康乐大队编组表」显示 ,平剧队编制仅有中校队长一员。
民国57年(1968)8月1日配合国军康乐团队整顿及演出改进实施规定,联勤总部康乐大队奉国防部命令就原有组织改称番号,改称为联勤总部艺工大队,所辖国剧队编制有中校队长一员,其余为临时聘雇演员 。
依据民国61年(1972)5月2日联勤总部呈国防部(61)胜制字第○六六六号主旨「本部艺工大队国剧队临时演员三十四员,请纳为聘雇附加编组」文显示 ,当时依据国防部颁「国军艺工团队第二期精简计画纲要」规定,各国剧队以七十员编成,而联勤当时除原编制有中校队长一员、聘雇十八员外,尚有徐露等三十四员临时演员,表示当时明驼国剧队的员额仅有五十三员未达国防部规定人数。
依据民国62年(1973)12月19日国防部(62)铭刻字一八○五号令核定的「联合勤务总司令部艺工大队编组装备表」显示 ,当时国剧队编制有中校队长一员、少校政治作战专业员一员、上尉政治作战专业员二员、中尉政治作战专业员二员、少尉政治作战专业员二员,全队正式编制八员,其余为临时演员。
三、人员
该队正式成军之前,当时主要的演员生角有高宜三、施隽菁、朱月葵,旦有王雯、宋玉化、宋湘蓉、安鸿郁,净有袁玉鸿,小生陈菲(陈金胜),武生王济霖、陈宗扬,丑角王煜、杨金豹等人,民国50年(1961)正式成军後,除正式编制人员,另外以临时演员方式招募队员,先後招进的主要演员有旦角马骊珠、秦慧芬、赵玉菁、古爱莲、姜竹华、钮方雨、花脸于金骅、牟金铎、老旦王鸣咏、张鸿福、武生王雪崑、老生曹金禧、李金棠、孙兴珠、叶复润、李桐春、小生孙丽虹、杨丹丽等人 。
至民国61年(1972)左右,该队除有编制中校队长一员、聘雇人员十八员外,以临时演员聘任的团员有徐露、梁训益、李桐春、余小玲、王怀忠、王福胜、辛佩轩、王洁敏、筱张远亭、王鸣咏、牟金铎、彭燕青、黄音、冯美伶、张峰、王志萍、王国挥、尹来有、焦茂如、陈炳坤、胡培元、景正飞、孙易平、崔汉英、王永华、马俊、崔淦生、刘忠、刘平江、许素琴、秦德海、李天孝、茅静萍、朱承礼等三十四员 。
四、重要历史
该队最辉煌的时候是在民国66年(1977)起连续两年,在徐露、叶复润等人通力合作下,分别以《平寇兴唐》、《秦梁玉》获得当年度第十四、十五两届国军文艺活动金像奖国剧组的冠军。
该队於民国73年(1984)奉命裁撤,结束该队二十六年发展的历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