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丽红、李国俊《台湾高甲戏的发展》,彰化:彰化县文化局,2000。 2.http://www5.www.gov.tw/ACTIVE/view.php3?id=30848%E2%8A%82=12&main=01_ART。
在民国37年(1948)初,基隆的郭猫抛成立了「新锦珠剧团」,而後来活跃於台湾的高甲戏团,几乎是由这个系统一脉相传下来的。郭猫抛自彰化泉州厝业余子弟团「新锦珠」召募了一批演员,成立了该剧团。不久,剧团转手台中人陈圈,仍名「新锦珠」。但为了区分方便,艺人自将郭猫抛的「新锦珠」称为基隆新锦珠,陈圈的「新锦珠」唤为台中新锦珠。
台中新锦珠剧团成立不久後,由於成员过多,分出了新丽园剧团、胜锦珠剧团。此时内台高甲职业戏团新锦珠、新丽园、胜锦珠三足鼎立,虽在当时歌仔戏抢去了不少高甲戏的锋头,但高甲戏仍然拥有自己的观众群。不过在民国50年(1961)以後,电视的兴起,不仅让歌仔戏、布袋戏受到空前的打击,高甲戏的光辉期也过去了,新锦珠乾脆以演出话剧来吸引观众,但情况仍未有改善,在民国52年(1963)左右宣布解散。
基隆新锦珠时代,是光复之後高甲戏发展的起点,它的技艺则停留在子弟团的草创阶段;台中新锦珠时代,长达数十年,对高甲戏的影响较大。新锦珠时代是光复以来高甲戏最辉煌的时期,它对高甲戏剧种本身做了不少改良和充实,如基隆新锦珠时期的高甲戏唱法不固定,到了台中新锦珠则经过许多人的努力改革,在表演和演唱上有不少的进步,并且吸收了传统七子戏的表演方式,充实了本身的技艺。
台中新锦珠剧团,成立於民国38年(1949),直接由基隆新锦珠移转过来。新锦珠当时常演的剧目有《安安赶鸡》、《剪罗衣》、《双拜寿》、《三娇美人图》、《火烧百花台》、《一文钱》、《花田错》、《二八佳人》、《三女夺一夫》等传统的高甲戏码。新锦珠演出地点主要在中南部的戏院,如台南的台南戏院、南台戏院,高雄、屏东、云林土库、台中、彰化等地区,也曾到琉球为当地的神明诞辰演出外台戏,足迹踏遍南台湾各地。
新锦珠剧团的成员众多,每一个行当都有二人以上,并拥有绑戏囝仔约二、三十个人,再加文武场、打杂等人,整个组织相当庞大,大约有六、七十人。民国52年(1963),新锦珠因内台经营不善,便将剧团卖给妹妹陈美珍及其夫婿李金玉,转手後的新锦珠二度嚐试以话剧演出,在实验一年多以後,便经营不下去,解散整个剧团。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於台北保生文化祭等活动中,重新可见新锦珠剧团的活动。台北南管新锦珠剧团的团长陈廷全,是当年台中新锦珠团长陈金河与其妻陈秀凤(旦)之子。陈廷全因民国78年(1989)一场大火,烧光了他的工厂生意,却意外造成了人生的转折,让他重拾家族传承的南管音乐戏曲,并在民国87年(1998)成立以教学为主的「南管新锦珠剧团」。近几年,陈廷全即在台北市孔庙定期举办了「南管曲艺传习班」的课程,并有成果发表会。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