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曼瑰教授遗着编辑委员会(编)。1975。《李曼瑰剧存》(四册)。台北:正中书局。
- 李皇良。2003。《李曼瑰》。台北:国立台北艺术大学。
- 李皇良。1994。〈李曼瑰与台湾戏剧发展之研究〉。台北:中国文化大学艺术研究所,硕士论文。
- 李曼瑰教授遗着编辑委员会(编)。1975。《李曼瑰剧存》(四册)。台北:正中书局。
- 李故立法委员曼瑰教授逝世三周年纪念活动筹备委员会(编)。1978。《瑶池仙梦》演出特刊。
- 李故立法委员曼瑰教授逝世十周年纪念活动筹备委员会(编)。1985。《锣声定目》演出特刊。
- 丛静文。1973。《当代中国剧作家论》。台北:商务印书局。
- 李皇良。2003。《李曼瑰》。台北:国立台北艺术大学。
1937年完成《清代文学家艺术家传略》共三十余篇;同年并赴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戏剧,指导老师为约翰?盖斯纳(John Gasner);任职於哥大东方图书馆,并主编留美学生出版之《远东杂志》。1938年秋天,与同学数人周游全美,宣传抗日。1940年返回中国任教於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今金陵女子大学),1941年应蒋宋美龄之请,任新生活运动妇女指导委员会文化事业组组长,从事战时中国的妇女运动,主编妇女刊物,倡导女权思想。1946年中日战争结束後,李曼瑰回到南京,在国立戏剧专科学校(今中央戏剧学院)执教,同年膺选制宪国民大会代表,1948年膺选第一届立法委员。
1949年随国民政府迁徙来台, 1950年李曼瑰受蒋介石之命担任中华文艺奖金委员会委员(简称「文奖会」),负责戏剧稿件的审查,同时亦持续从事剧本创作和戏剧教育的工作。1950-1972年,共创作了《皇天后土》、《王莽篡汉》、《大汉复兴曲》、《淡水河畔》、《阿里山的太阳》、《瑶池仙梦》等14部剧本,《汉宫春秋》和《国父传》两剧更分别创下相当辉煌的演出纪录。在戏剧教育方面,她曾任教於师范大学、政治大学与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今台湾艺术大学),并於1955年担任政工干校(今国防大学)影剧系主任,1962年应聘中国文化学院(今中国文化大学),创立戏剧电影研究所,任所长;1964年8月,赴美向美侨募款近百万元发展戏剧系,任系主任。
政工干校影剧系与中国文化学院艺术研究所、戏剧系,为资讯匮乏、物资拮据的1960、70年代台湾,提供了剧场专业的学院训练园地,培植了许多优秀的剧场人才。此外,她更运用自己在政治界、教育界和戏剧界的影响力,积极推行多项戏剧运动。总结李曼瑰在台湾所推动的重要戏剧运动,包括了新世界剧运 (1956-1957)、小剧场运动 (1960-1961)、主持台北话剧欣赏演出委员会(1961-1984,1975年李曼瑰过世之後,由姚一苇、赵琦彬等人继续推动),发起成立中国戏剧艺术中心(1967),举办青年剧展(1967)、世界剧展(1967)、引进创造性戏剧教学之概念,推动儿童剧运(1967) 、设立李圣质基督天主教剧本创作奖(1968),推动宗教剧运,敦勉鼓励张晓风创作剧本,投身剧场行列等。
回顾1970年代台湾小剧场运动风起云涌之前的台湾剧场,几乎处处可见李曼瑰的身影,就推动剧运与戏剧教育的广泛层面而言,李曼瑰被称为「台湾战後剧场第一人」,确实当之无愧。李曼瑰於1975年10月20日病逝三军总医院,享年68岁,1975年10月22日全国的教育界、文化界及戏剧界集会纪念,会後全体一致通过尊称李曼瑰为「中国戏剧导师」。
中文关键字: 戏剧运动 , 戏剧教育 , 小剧场运动 , 新世界剧运
英文关键字Theatre Movement , Theatre Education , XinShiJie Theatre Movement , Little Theatre Movement
参考资料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