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人文 > 曲艺知识 > 民烽剧团

民烽剧团
2011-12-03 14:35:11   来源:   点击:

    (1930年,台湾台北~1934年,台湾台北)日治时期台人新剧运动团体。1930年4月12日,甫自日本新剧运动重镇「筑地小剧场」(剧团名)见习归来的张维贤,发表〈民烽剧团宗旨宣言〉,公开招募研究生。6月15日,作为剧团准备机关的「民烽演剧研究会」举行创会式,除创办人张维贤之外,另有会员王诗琅、黄天海、王井泉、陈美玉等二十余名,会址设於今台北市南京西路。研究会以四个月为期,以培训新剧演员为旨,除了由张维贤本人讲授「舞台艺术」,另安排名家专题讲座,包括连雅堂「白话文」、谢春木「文学概论」、杨佐三郎「美术概论」、吉宗一马「音乐」……等等。研究会的经验让张维贤体认培训新演员的实际困难,而在研究会期满後暂停活动,并再度赴日进修演员身体训练的相关课程。1932年秋,张维贤纠集昔日研究生与新成员数名,重启戏剧排练,历时一年之久。1933年8月,「民烽剧团」假台北永乐座正式对外举行公演,剧目包括《一$》(David Pinski作、张维贤改编)与《国民公敌》(易卜生(Henrik Johan Ibsen)作、张维贤改编)等。以此为契机,民烽剧团受到在台日人文化界之注目,受邀合组「台北剧团协会」,并於翌年2月主办「新剧祭」活动。「新剧祭」中,与日人剧团以殖民地都市知识阶层为对象而推出日语新剧不同,民烽剧团以「本岛人」大众为对象,推出台语新剧《新郎》(拉约斯美拉原作、张维贤改编)。公演结束後不久,剧团即因经济困难等因素停止运作。

    张维贤在〈艺术小论〉中阐述自己的艺术(戏剧)理念,他认为文艺创作不仅是创作者把自己的感情和思想传达给别人而已,而是「意识的唤起自己以外的人之共感的东西」;并且艺术的目的不在自身,而在於「为着全人类的幸福途上,结合人人前进,去实现自主自治的真正的美满人生社会」。「民烽剧团」作为张维贤实践其戏剧志业的团体,在剧团运作上借监於日本新剧运动的经验,采取先行上演改编自外国成熟剧作的步骤,以累积经验,立意以新剧取代坊间流行戏剧,以建立台湾现代戏剧为最终目标。可说是1920年代新剧运动发轫以来,对戏剧现代化理想提出明确主张,并且落实剧场方法,具有运动策略的重要团体。影响日後「厚生演剧研究会」(1943)与「圣烽演剧研究会」(1946)等,继续新剧运动的未竟之路。

    中文关键字: 新剧运动 , 张维贤 , 现代戏剧 , 新剧

    参考资料

    1. 耐霜。1954。〈台湾新剧运动述略〉。《台北文物》,3(2):83-85。
    2. 张维贤。1954。〈我的演剧回忆〉。《台北文物》,3(2):105-113。
    3. 石婉舜。2010。《搬演「台湾」:日治时期台湾的剧场、现代化与主体形构》。博士论文,台北:国立台北艺术大学戏剧学系。

    延伸阅读

    1. 李奕兴等。2002。《游艺台湾人》。「台湾放轻松系列」10。台北:远流。
    2. 曾显章。2003。《张维贤》。「台湾戏剧馆资深戏剧家丛书」。台北:台北艺术大学。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歌仔戏的演出形态
下一篇:歹戏嫌拖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