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台卿。1966。《玉烛宝典》。「古?丛书」6。台北:艺文。
- 葛洪。1979。《抱朴子内篇?微旨》。台北:台湾商务。
- 李昉等。1986。《太平御览》。台北:台湾商务。
- 郭璞。1988。《山海经》。台北:新兴。
- 杨福泉。2000。《华夏诸神(卷七):灶神》。「云龙丛刊」17。台北:云龙。
灶神的由来,据许慎《五经异义》称,相传颛顼氏有子名黎,为祝融火正,祀为灶神。西汉《淮南子?汜论训》称炎帝作火,死而为灶。世传灶神姓名亦不一。南朝宋《後汉书?阴识传》注引作姓张名禅,字子郭;南朝梁《荆楚岁时记》谓其名苏吉利;唐代《酉阳杂俎》谓其名隗,一名壤子。
灶神起源甚早,商朝已开始在民间供奉,及周礼以颛顼之子黎为灶神。秦汉以前更被列为主要的五祀之一,和门神、井神、厕神和中溜神五位神灵共同负责一家人的平安。灶神原是主管人间的饮食之神。约在东晋前,灶神又多了监查人间罪恶,掌握一家喜祸福寿的职能。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微旨》:「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大者夺纪,纪者三百日也。小者夺算,算者三日也。」大约成书於元、明之际的《东厨司命灯仪》:「灶神职重,秉下民倚伏之权。」清代《敬灶全书》:「灶君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
灶神除掌管人们饮食外,也是玉皇上帝派遣到人间考察一家善恶的官。灶神左右随侍两神,一捧「善罐」、一捧「恶罐」,随时将一家人的行为记录保存於罐中,年终统计後再向玉皇上帝报告。农历12月24日是灶神离开人间,上天禀报的日子,家家户户都要「送灶神」。送灶神的供品一般都用又甜又黏的东西如糖瓜、汤圆、麦芽糖、糯米团等,主要是要塞灶神的嘴巴,让他回天上时多说好话,所谓「吃甜甜,说好话」、「好话传上天,坏话丢一边」。也有用酒糟涂灶君,称为「醉司命」,意思是把灶神弄醉,让他醉眼昏花,头脑不清,可以少打几个小报告。祭毕连同甲马及财帛一起焚烧,代表送灶君上天,同时焚烧一个用篾紮纸糊的马,作为灶神上天的坐骑,仪式便完成。在除夕夜(另一说在大年初四),再行接灶神之礼,当奉祀灶神完後,在灶上黏贴新的灶君纸马。现在民间供奉的灶君纸马,大都是一对老夫妇并坐,即灶君和灶君夫人的画像,此外台湾民间也有灶君是玉皇上帝之弟的说法,所以有些画像则是样貌年轻、手持如意者。
一般民间中厅的「家堂五神」神明联上,灶神位居左下方,客家地区则在夥房(客家传统建筑形态)内每天祭拜土地龙神、户神、门神、井神和灶神等,这是中国中原地区传统的「五祀」,也称家神,但也有将灶神单独供奉在祖厅左方的情况。
中文关键字: 灶王 , 东厨司命 , 饮食之神 , 送灶神 , 迎灶神
英文关键字King of the Western Qin , gods of the theatre , luantan opera , northern pipes opera , Ancient Temple to the Lord of Western Qin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