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防部部长办公室文书档案处永久档案作业室档案,《海军政工机构编制案》、《海军总部及所属单位编装案》。 2.国防部史政编译室档案,《海军艺术工作大队队史》。 3.曾志诚《被遗忘的痕迹——军中话剧团队发展史》,台北:国立艺术学院戏剧研究所硕士论文,1999。 4.〈群英荟萃看海光〉,《青年战士报》第2版,1964年10月30日。 5.〈培养国剧幼苗的摇篮,海军国剧训练班开课〉,《青年战士报》第6版,1969年5月26日。
民国38年(1949)11月1日,海军当局将随部队撤退来台,分散在各单位的康乐人才聚集、组训,成立政工大队,隶属政工处,成立时下辖三个队,至同年12月16日,海军总部为提倡正当娱乐,调剂官兵工作情绪,特别增设第四队,专任平剧演唱工作 。
民国39年(1950)7月1日,国防部政工局改制为国防部总政治部,海军总部政工处政工大队改制为海军总部政治部政工大队,下辖五队,第一队主管民运、政训,第二队主管服务、慰劳,第三队话剧、歌咏,第四队国剧、国乐,第五队电影,国剧队所属的第四队虽然列为政工大队下,但当时直接受海军总部总务处管制演出 。
民国40年(1951)与海军陆战队的「战友剧团」合并,阵容更加庞大 。
民国43年(1954)7月1日,国防部通令陆、海、空三军康乐团队整编,海军政工大队改称为海军康乐大队 。
民国44年(1955)国剧队由总务处归建康乐大队 。
民国45年(1956)5月1日,海军康乐大队进行整编,由原来的五个队改编为四个队,第一队为话剧队,第二队国乐、轻音乐、杂技队,第三队平剧队,第四队电影、美工队 。
民国47年(1958),国防部将军级单位康乐队裁撤,海军将比照军级单位位於澎湖马公的第二军区和位於基隆第三军区司令部所属康乐队人员并编海军康乐大队 。
民国57年(1968)7月1日海军康乐大队改番号为「海军艺术工作大队」,编制及任务不变 。
民国58年(1969)4月16日「海光国剧训练班」第一期学生正式开学授课,招收五十员学生,为海军国剧的发展奠定尔後人才培养的基础 。
民国61年(1972)4月1日,国军实施第二期艺工团队整建,海光艺工大队再次整编,由四区分改为三区分,第一队为话剧队和歌剧队合并成的综艺队,第二队国剧队,第三队为电影美工队 。
依据民国80年(1991)高小仙论文显示,当时该队以任务编组方式编成有行政管理组、剧务组、箱管组、场面组等四个组。
民国84年(1995)7月1日海军艺工大队因国军精实案奉命裁撤,三军剧队合并成「国光剧团」,改隶教育部,「海光国剧队」结束。
二、编制
该队编制在民国38年(1949)12月(38)玲觉谭字第七○六号令「为奉准在该处政工大队内增设第四队编制专任平剧工作」文中显示 ,初成军时的编制共计十七员,队员十员由海军现有员额中徵求补用,五员为招考新进人员。
依据民国49年(1960)7月1日海军总司令部(49)帷绢字第○二四○号令颁行的「海军康乐大队编组装备表」显示 ,该队编制合计六十一员。
民国61年(1972)4月1日生效的「海军艺术工作大队编制表」显示 ,该队当时编制合计五十八员。
三、人员
「海光平剧队」的前身是「海光平剧社」,初成立时由刘亚洲担任社长,耿满光担任总干事,主要演员有旦角周铭新、老生贾仲华、常醒兆、老旦曾怀德、丑角张剑秋、任重、净角周海山、吴捷世等人,民国40年(1951)与「战友剧团」合并时增加了老生陈麒麟、朱月葵、小生韩子峰等人,使阵容大为增强,民国43年(1954)组织扩编,先後吸收了小生刘玉麟、老生胡少安、花脸陈元正、高德松等人的加入,随後旦角李毅清、赵复芬、刘复雯、周韵华、武生李环春、李凤翔、老生王质彬、张慧鸣、花脸张慧川、老旦曾怀德、武丑沈连生等人亦於不同时期加入,民国58年(1969),继陆军和空军之後,该队亦成立国剧训练班,以培养人才,是三军剧校中最晚设立的一所校班。小海光的设立,也为海光培养後来不少的人才,例如旦角魏海敏、花脸王海波、刀马旦沈海蓉、小生吕海琴、小花脸郝海堂等人。
四、重要历史
在国军文艺活动金像奖国剧组的竞赛中,该队曾於民国62年(1973)以《毋忘在莒》、民国77年(1988)以《贞观图》获得第一名。
该队驻地在民国68年(1979)7月1日之前位於高雄左营,之後搬迁至台北淡水。因为国军精实案,该队於民国84年(1995)7月1日奉命裁撤。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