犒军
2011-12-03 14:41:36   来源:   点击:

    民间信仰中犒赏天将神兵之仪式,普遍流传於台湾福佬移民聚居地。传统乡村社会遇瘟疫或外敌入侵时,会延请仪式专家消灾解厄,并做「放军」(或称放兵、镇符安营)的仪式,派神兵镇守於村界,安营後须定期举行犒军。

    台湾各地的犒军活动以澎湖最具特色,每逢农历初一、十五黄昏,由村庙值年乡老於庙埕设科仪桌,请出卅六神将,安放香炉与熟五牲、金银纸与清酒等,桌下置虎爷、香炉及生三牲,桌前摆碗,置牧草及米糠水,供兵马饮用。各家户陆续将菜汤饭拿到庙前供桌,由「领令」(六位小法中的首席小法)上香就定位,以惊堂木拍案,手执法鞭依序完成开坛、开鞭与净坛後,在两旁小法团的唱咒与打鼓声中,由手执五营令旗的小法(见习中的少年法师)与代表元帅的「领令」分别召请五营兵马前来庙埕,掷筊确认後进行兵马点阅与犒赏,犒赏完毕再做「放营」,号令兵马返回岗位。在庙会进行法事前,也须将驻守村界的五营神兵召回守卫,每次召营後皆须犒军,以示慰劳之意。

    五营神兵以青、红、白、黑、黄色之三角令旗为代表,各营皆有统帅、称号与特定兵马数量:张将军率东营九夷军九万九千人镇守东方;萧将军率八蛮军八万八千人镇守南方,刘将军率六戎军六万六千人镇守西方; 连将军率五狄军五万五千人镇守北方;李哪叱元帅统领三秦军三万三千人镇守中央 。

    由於犒军之组成与内涵包含仪式专家、庙宇与五营头(空间建物)、信徒三部分,因此各地的犒军受到(一)仪式专家之派别与服务范围,(二)主母庙与分香庙,(三)信徒迁移分布等因素影响,而有不同的仪式内容,例如由道士1人、或法师2名、或小法团6人执行之犒军,无论在仪式段落或形式上均有差异;而仅有信徒、缺乏村庙或仪式专家的犒军则在意义上是属於家户而非聚落仪式。晚近兴起之新兴宗教如台北松山慈惠堂,甚至可见到身穿袈裟的仪式专家,以汤圆、素果举行犒军之情景。

    犒军盛行於福佬人地区。北台湾客家聚居的义民爷信仰圈没有这项仪式,但盛行类似的奉饭(抬饭)仪式,但奉饭对象为义民爷,并非神明兵将;中台湾东势闽、客混居地区,则可见客家庙宇举行犒军。(参见「五营元帅」、「小法」)

    中文关键字: 五营 , 道士 , 法师 , 道教 , 台湾民间信仰

    英文关键字camps of the five directions , Daoist priest , ritual master , Daoism , folk belief in Taiwan

    参考资料

    1. *高怡萍。1998。《澎湖群岛的聚落、村庙与犒军仪式》。澎湖:澎湖县立文化中心。
    2. *黄有兴。1992。《澎湖的民间信仰》。台北:台原出版社。
    3. *黄文博。1989。《台湾信仰传奇》。台北:台原出版社。
    4. *曾光隶。1999。《澎湖的五营:以空间角度来看》。澎湖:澎县文化中心。
    5. *康豹。1997。《台湾的王爷信仰》。台北:商鼎文化。
    6. *刘还月。1994。《台湾民间信仰小百科(庙祀卷)》。台北:台原出版社。

相关热词搜索:[标签:关键词]

上一篇:玄天上帝
下一篇:炉公先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