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人文 > 曲艺知识 > 演剧挺身队

演剧挺身队
2011-12-03 14:46:29   来源:   点击:

    日治末期於各地成立的皇民化戏剧团体,较着名者为「皇民奉公会指定演剧挺身队」,由「南进座」和「高砂剧团」於1942年1月改组而成。

    1937年7月中日战争爆发,台湾总督小林跻造加强实施皇民化运动,内容包括推行「国语」、更改姓氏、参拜神社、寺庙整理…等,在戏剧方面,禁止旧有戏曲活动,强制解散传统戏剧团,只允许新剧和改良戏演出。1941年4月19日,「皇民奉公会」成立,其目的在建立大东亚共荣圈,彻底实践皇民精神,皇民化运动进入「皇民奉公」运动阶段。1942年1月,「台湾演剧协会」在「皇民奉公会」指导下成立,将全台戏剧团体未符合改善要求者予以强制解散,并执行严格的剧本检阅制度。原本最受大众欢迎的歌仔戏与布袋戏顿失立足之地,虽然新剧团体争相出现,但是活动范围有限;农渔村普遍缺乏娱乐的现象遂成为众所关注的问题。台湾当局於是依循日本「移动演剧联盟」的方式,成立「演剧挺身队」,用台语演出,深入民间宣扬日本军国主义,同时亦大力推行青年剧运动,以作为宣传政策的工具。

    1942年1月12日,日人经营的台湾新剧团「南进座」(十河隼雄领导)和「高砂剧团」(南保信领导),经日本政府改组为「皇民奉公会指定演剧挺身队」,团员均缩少为15名,在圆山台湾神社举行链成典礼,同时聘请「皇民奉公会」官员、专家为团员讲授「链成课目」,并在大直国民精神研修所受训十日,以期培养出「日本式」演员。两队演出剧目有《志愿兵》、《童乩何处去?》、《莎鸯之钟》等。是年1月29日,於台北荣座举行试演会,台湾总督长谷川清亲临观赏并予以鼓励。2月1日起,首次下乡巡回演出。此时该队的运作转交「台湾演剧协会」管理,自第二回巡演後,导演均由台湾当时戏剧界最高指导者松居桃楼担任,排演的都是宣传帝国精神的皇民剧,或批判台湾风俗的剧目,如:《鸡》(竹内治作)、《江南之春》(滨田秀三郎作)、《增产》(十河隼雄作)、《去南方的男人》(南保信作)等。

    此外,在各地青年团的推动下,青年演剧挺身队也纷纷成立。队员多在二十岁以下,平时各有职业,在接受短期的演艺训练後,业余时到外地或在家乡巡回演出皇民剧。

    演剧挺身队是皇民化运动下的产物,只是官方利用戏剧向民间宣传政策的工具,具有特定的演出目的和意识形态,并没有特殊的艺术成就;由於剧本太过僵硬,说教意味浓厚,难以获得习惯看传统戏剧的民众的认同与喜爱,中日战争结束後便自然终止演出了。

    参考资料

    1. 吕诉上《台湾电影戏剧史》,台北:银华,1961年9月。
    2. 邱坤良《旧剧与新剧:日治时期台湾戏剧之研究(一八九五~一九四五)》,台北:自立晚报,1992年6月。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潇湘秋夜雨
下一篇:热旦不是热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