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姚一苇《戏剧与文学》,台北,联经,78年。七十三年文艺季儿童剧场《牵着春天的手》节目单。
以儿童为主要对象的戏剧演出《牵着春天的手》由汪其楣接受文建会委托制作并兼任导演,其他重要工作者有:服装设计林怀民、舞台道具设计江韶莹、灯光舞台道具设计林克华、舞台监督詹惠登,团员(含演员及其他工作人员)除当时之国立艺术学院(现为台北艺术大学)戏剧系第一、二届学生,如陈慕义、赵靖夏、陈明才、游源铿,梁志民,王月等十数人,另徵召杨丽音及文化大学戏剧戏国剧组毕业之杨云玉、林川惠并对外公开甄选其他院校在学或就读研究所学生约十人,计25位团员,分编剧、排演、道具、服装、行政等小组,於1984年7、8月暑训及排练,九月於台北社教馆公演後并赴高雄文化中心至徳堂巡回演出。
《牵着春天的手》之节目内容包含肢体创作、童诗、中国童话、儿童小说及歌曲演出等。肢体创作如:国歌及开场歌戏及机器单元,以肢体排列出中国字及以肢体做出日常生活中种种用具,启发观众想像空间。童诗如:儿童文学作家胡品清的「两只相爱的蜗牛」、渡也的「南山大侠」、周宏光的「男生与女生」、仙吉国小老师黄基博的「时光倒流」、瑞丰国小校长傅林统的「故乡」、海宝国小老师杜荣琛的「怕挨打的小孩」及小朋友自己所写的童诗如李家萍的「秀秀日记」和欧琼嫔的「和小鼓对话」等,是取材於儿童生活、表现儿童成长过程与遭遇的故事并以生动的戏剧表演传达出诗中的感性与趣味。中国童话则改编汉声中国童话一至十二月的故事如:「替老婆婆看家」、「受气筒」、「大声嫂与顽皮鬼」、「中国人的母亲--女娲」、「老鼠娶亲」等,将源自我们祖先的故事、古老的传说趣味化及生活化,提醒我们重新关照属於我们自己的生动感人的童话。儿童小说如林锺隆小说改编的「小蝌蚪找妈妈」,描述小蝌蚪变青蛙的外在与内在之成长过程,以温馨的叙事诗启发儿童的认知能力。歌曲演出有中国古调「美哉中华」、阿美族民谣「捕鱼歌」、台湾民谣「西北雨」、「桃花过渡」及「火车快飞」、「我爱乡村」、「我知道」、「母亲你在何方」与「蜗牛与黄鹂鸟」等歌曲,是歌与剧融合的呈现。
此作品的节目内容与设计不但专属於台湾儿童,也为当时的台湾儿童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感性与知性的幻想世界,是献给生长在这块土地上的儿童与每个儿童身後的大人共享的礼物。汪其楣以其丰富的中文根基与传统剧场的滋养使此作品呈现出深厚的民族情感,取自我国传统并寓入文化内涵,更提示了人生意义。此作品虽因先有儿童文学浩瀚的天地而使内容丰富多元,但也为文学与戏剧的结合提供优良范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