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包
2011-12-03 14:49:15   来源:   点击:

    王包,别号少敏,艺名为王清河,但在戏曲界人士多称呼他为「王仔包」。王包祖籍为福建泉州人,西元1891年出生於台中县沙鹿镇,并定居於台中后里地方。出生於书香世家的王包自小便奠定了良好的国学基础,父亲王珠记是当时中部有名的汉学家,因此书香环境的薰陶对他日後的戏曲艺术能力有很多的帮助。

      王包自幼便喜爱戏曲演出,也曾跟随戏班跑遍台湾各地,并且加入当时的七子戏班——「锦明珠」里学习戏曲,该团由泉州师父教授技艺,团员以男童为主,所学皆为小梨园戏。直到1918年左右,适逢当时新竹的七子戏班——「香山小锦云」濒临解散危机,王包便搭上这个机缘将其买下,以原本团内的七子戏小男童为基础,并且再招入新血,新搭档为新竹一带同样面临解散危机的南管戏班,以及一些原本就对王包崇拜有加的成员,经过重组合并,最初定名为「小锦云」,後又改名为「新锦云」、「彩花云」,最後才正式定名为「泉郡锦上花」。之所以使用「泉郡」一词,主要的用意来自标榜该戏班传承自泉州地区,而「锦」字则是王包为纪念「锦明珠」。

      由於该团的团员多为出身自七子戏班,因此王包的剧团初成立时均演出「七角仔戏」为主,但尽管如此,「锦上花」剧团的南管戏时期并没有维持很久。由於日治时期台湾移民社会高度混同的现象,对於民间语言的使用也是呈现相同的情况。因此南管戏长期使用道地泉州腔调演出,在少人听的懂的情况下渐渐的不受欢迎。因此王包与其弟王万福,为了适应观众喜爱,锦上花剧团便投其所好而将戏剧演出着重於热闹且易懂的高甲戏。王包的改革与创新,使得原本与南管同样缓慢雅致的高甲戏,在戏台上变得高潮迭起,「锦上花」也因而闻名遐迩,影响所及使得台湾职业的七子戏班也纷纷跟进、改头换面,才得以高甲戏班的形式继续生存下来。

      王包一生推崇戏曲艺术,在日治时期横跨南管、高甲戏的表演领域,成为一代宗师。至今老艺人提起王包的锦上花,仍尊称:「锦上花是台湾戏班的领袖,王包是戏班皇帝。」其非凡的艺术地位可见一般。

    参考资料

    1. 洪惠冠 总编辑《堑城南音旧事》,新竹:新竹市立文化中心,1999。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父母无声势,送子去学戏
下一篇:狄青万花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