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的名目初见於宋元南戏,泛指剧中男主角,其含义与北杂剧的正末相当。如《永乐大典戏文三种》的 三个男主角张协、延寿马和孙必达,虽然身分和性格各不相同,但皆为生扮。明代的南曲系统各剧种如崑山腔和弋阳诸腔等仍沿南戏旧制。随着表演艺术的逐步提高和艺术技巧的逐步积累,生行逐渐分化,至清初以後崑山腔表演艺术发展的成熟期,形成了老生、小生、外、末四个支系;高腔、梆子和皮黄等各系统剧种也都各有自己的创造,因而又繁衍出更多的分支。按其扮演人物的年龄、身分、性格特徵和表演特点,大致可分为老生、小生、外、末、武生和娃娃生几类。
另,曾永义先生认为中国角色已发展为符号性的名称,在宋金杂剧院本中角色的来源多为市井口语,有形近省文、音同音近的讹变。生乃由市井口语而来,如先生、後生、儒生等,象徵男性之意。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