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人文 > 宗教知识 > 艋舺清水岩

艋舺清水岩
2011-12-03 15:05:59   来源:   点击:

    艋舺的清水岩位於康定路81号,与艋舺龙山寺、大龙峒保安宫,并称为「台北市三大庙门」,分属安溪、三邑、同安移民所建。此清水岩初建於清乾隆52年〈1787年〉,历时三年完成,後又於清嘉庆22年〈1817年〉因受暴风雨摧毁而重修;清咸丰3年〈1853年〉的「顶下郊拼」时,此庙受到战火的严重波汲而几乎全毁,至清同治6年〈1867年〉才又重建。其後屡经翻修,但迄今大体颇能维持重建时原貌,是台北市唯一能够保持同治年间风貌的建筑,现列为第三级古蹟。

    清水岩俗称「祖师庙」,奉祀清水祖师陈昭(陈应),为福建安溪移民的守护神,此主神像自原籍湖内乡清水本岩分灵而来,香火鼎盛。此庙除供祀清水祖师外,并祀关帝圣君、文昌帝君、大魁夫子、天上圣母、四尊者、福德正神等诸多神像。所供祀的清水祖师神像共有大小七尊,其中一尊的鼻子明显有黏合痕迹,传说每逢大灾变前夕,神像的鼻子便会掉落以示警,故又被称为「落鼻祖师」。

    日治初期,明治29年(1896年),艋舺清水岩曾充作「国语学校附属学校」;大正11年(1922年),「州立第二中学」亦设立於祖师庙,即今成功中学前身,使艋舺清水岩在台北教育史上亦有重大意义。

    艋舺祖师庙原来为「三殿两廊两护」的格局,昭和15年(1940年)供奉妈祖的第三殿毁於火灾,使之成为今之两殿格局,当年第三殿的柱珠都还留存下来;接着民国60年(1971年)又因道路拓宽,右护室被拆除部分,破坏了传统建筑左右对称的严谨格局。1990年代,庙内进行整修,以保存维护这座深富历史价值之古蹟。

    此庙坐东向西,现存「两殿」,前为三川殿,後为正殿,各为三开间,但因尚有「两廊两护」,所以第一进总面宽七开间,形成「七包三」的格局。前埕宽阔,内院分为五个天井,增加空间层次感,这也是台湾中型寺庙的典型配置。

    前殿屋顶采用硬山式三川翘脊,增添庙宇的华丽感。前步口的入口檐廊里,蟠龙石柱、柱础、石鼓、门枕石、柜台脚、墙堵等,都刻有丰富的石雕,上有嘉庆及同治年间的落款,表现不同时期的雕凿风格。

    正殿格局方正,进深六柱,采用硬山翘脊屋顶,前带拜殿。拜殿也有粗壮的蟠龙石柱一对,为清同治7年(1868年)所立。正殿高悬一块清光绪御赐的「功资拯济」匾额,中间上方处尚有一皇帝玉玺印监;此庙其他各处尚高挂多块年代久远的匾额。神桌正面的木雕刻於日昭和16年(1941年),左右分别由两位师傅所雕凿,手法细腻。神龛後方留有通道及格扇门,以穿心廊形式与原有之後殿相连。

    两殿的木栋架与斗栱、瓜筒、雀替等,皆用材饱满、手法细腻,并雕以荷兰人作为撑栱,十分罕见。两侧护龙与正殿之间以过水廊相连。左右护室明、次间的栋架,主从分明:前者用抬梁式,後者用穿斗式,较一般寺庙讲究;尤其左护室最後段采用二层楼阁,更是传统寺庙中极为罕见的作法。

    参考资料

    1. 『台北市文化局』,http://cap.indextw.com/building/view.php?vid=181&page=1
    2. 『大台北捷运生活网』,http://www.himrt.com.tw/cul/cul3/cul3-10.htm
    3. 『台北123』,http://myweb.hinet.net/home4/dipper/ch9/9-1.htm
    4. 《台北古蹟侦探游》,李乾朗审订,远流出版社,118-119页

相关热词搜索:[标签:关键词]

上一篇:台湾基督教发展综述
下一篇:台湾基督教青年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