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人文 > 宗教知识 > 艋舺龙山寺

艋舺龙山寺
2011-12-03 15:07:08   来源:   点击:

    艋舺龙山寺初建於清乾隆三年五月十八日(西元1738年),至五年二月八日落成。建寺的费用是由晋江、惠安与南安等所谓三邑人所捐献。後又有泉郊武荣的贸易商人出资增建後殿,供奉天后、五文昌及关帝。乾隆时期龙山寺即已形成了前殿、正殿与後殿的三殿式格局。

    嘉庆十九年(西元1814年)六月五日,龙山寺建筑毁於一场地震,三邑人於是倡议捐献资金以重建,经过几个月筹款,同年十月十八日开工重建。这是艋舺龙山寺第二次的大修建,它的形式为清代中期台湾较大寺庙常采用的院落型三殿式格局。

    嘉庆二O年(西元1815年),龙山寺大地震之因,除佛座以外全建筑物倒坏。

    道光二二年(西元1842年),泉郊之船,遭海难,祈求龙山寺妈祖,而被救,泉郊人士,奉纳「水德扬灵」匾额答其恩。

    大正八年(西元1919年,即民国八年)时,栋梁皆遭蠹蚀之害,而且壁柱丹青剥落,情况十分危岌,地方有力人士遂又倡议修建。经过筹募款项之後,於西元1920年元月十八日正式动工,至四年後的三月十二日落成。

    民国三四年(西元1945年),受美军空袭轰炸,中殿及右厢烧毁,诸佛像除中殿观音菩萨被燻黑无烧外全尽火化。

    艋舺龙山寺可说是一座由清代、日治时代与光复後三段时期综合表现的寺庙艺术。龙山寺不仅是台湾颇据代表性的大寺庙,它在台北的发展史上也占有一席地位。

    龙山寺的建筑和装饰,有不少全台首创的作法,技巧丰富多变,不但在当时独树一帜,更造成其他庙宇纷纷仿效,为台湾的寺庙建筑带来重大的影响。

    屋顶形式:变化多端,尤其是前殿正中央的形式,五门两侧的西式小山墙,以及钟鼓楼,都是当时台湾首次出现的作法。

    藻井天花:殿堂内部天花板的作法,有平顶彩绘的『天花』,也有富丽奇巧的螺旋形『藻井』。尤其正殿内的藻井,更是巨大罕见。

    木雕彩绘:屋檐下方的梁架,有繁密的木雕和彩绘。其中作成网目形的『如意斗栱』,特别细致华美,是当时台湾首见作法,造成其他寺庙普遍仿效。

    石雕:刻工细腻、技法多变,非常值得观赏,蜜布在墙壁和柱上的石雕人物、花鸟、联对,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此外,三川殿还有台湾唯一的铸铜龙柱,造型生动灵活,极为难得。

    参考资料

    1. 艋舺龙山寺http://www.lungshan.org.tw/home.htm

相关热词搜索:[标签:关键词]

上一篇:旧头港震安宫
下一篇:花坛虎山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