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维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F%B0%E5%8C%97%E5%85%AC%E6%9C%83%E5%A0%82
- 台北市中山堂 http://www.csh.taipei.gov.tw/03history.asp
- http://www.aerc.nhcue.edu.tw/8-0/twart-jp/place/p-t1936-010.htm
1938年,台湾新生报前身-台湾日日新报社,为纪念创立40周年,将其建在公会堂屋顶上的四寸折射式赤道仪望远镜及圆顶观测台,捐献给台北市役所。
1945年,抗战胜利台湾光复,台湾省受降典礼於公会堂举行,当时场面极为盛大,受降典礼由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长官陈仪代表中国战区最高统帅受降,日方投降代表则由台湾总督兼第十方面军司令官安藤利吉等人代表出席,此後被日本人统治51年的台湾,正式重返祖国怀抱。
光复後「公会堂」更名为「中山堂」并由台北市政府接收,内部的「大集会场」、「大宴会场」「普通集会室」也同时改为「中正厅」、「光复厅」、及「堡垒厅」。其後中山堂的主要功能之一即为召开国民大会之场所,并且成为政府及各界举办重大集会之空间。
此外,中山堂也经常成为政府接待外国贵宾的场所,其中最受瞩目的有美国前总统尼克森、韩国前大统领李承晚、越南前总统吴廷延、菲律宾前总统贾西亚、伊朗前国王巴勒维等外国元首访华,均在此举行国宴;中美签订共同防御条约及中华民国第二、三、四任总统、副总统就职大典也都在此举行。由於这些珍贵历史突显了中山堂的特殊地位,嗣经内政部於1992年将中山堂列为国家二级古蹟。
台北公会堂为知名建筑师井手薰作品。所谓公会堂,乃是日本专为都会区集会场所所设计的公共建筑。1936年落成时,台北公会堂的都会公会堂规模与场地设备仅次於当时的东京、大阪及名古屋,排名第四。而设计监造团队除了服务於总督府的设计师井手薰外还有八阪志贺助、神谷犀次郎,而实际建筑则委由总督府营缮课。
此建筑由集会堂与餐厅两部分组成,宽60公尺半,侧深达113公尺,共有四层楼,面积共达4000平方公尺左右。其中「集会堂」内分两层,上层与下层合计共观众席2056席。1950~1990年,不仅为公教人员免费电影院,也曾是国民大会开会场所,直到1966年,中山楼完工後才改至该处开会。
餐厅三层高,室内面积达1400平方公尺。主建筑除了用餐场所外,还包含娱乐室、理发厅、贵宾室、厨房。贵宾室室内正面挂着黄水土的知名作品《水牛群像》。
本来公会堂屋顶尚有折射式赤道仪望远镜及圆顶观测台,战後已迁至圆山天文台。除此,战後的公会堂广场亦增设一座连基座达五公尺的孙中山像,该铜像亦为市定古蹟,广场也设有抗日战争胜利纪念碑。
因面临战争,故本建筑采简单、明朗设计概念,采取1930年代流行的现代折衷主义样式,使用钢骨水泥结构, 外表贴由北投窑场所生产的浅绿色面砖,不过两柱与门面,仍有古典图案之装饰。
这座巨大的建筑呈现阿拉伯拱窗及台湾陶瓦之乡土味,向东方寻求艺术泉源,颇耐人寻味。不仅运用多重立体的小建筑组合出整体的形状,更运用不同颜色的面砖於墙面外观所拼贴出的各种花纹,则也是中山堂独具的特色之一。
中山堂目前仍为台北市政府所有,其经营方式为分厅且公开单日外包,其规格为镜框式舞台,镜框线1603公分、镜框厚度71公分、镜框最大开口1603公分、镜框最大高度676公分,可穿场;观众席为固定式座位,一楼设有20排共658席及残障席位2席;二楼设有14排共464席;工作人员席位一楼8席、二楼4席共12席,总计观众席为共1122席;化妆间1间,可容纳10人。因场地宽阔且收费合理,故为台北演艺界重要表演场所之一。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