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人文 > 曲艺知识 > 台北市中山堂

台北市中山堂
2011-12-03 15:08:57   来源:   点击:

    1928年,日本人为了纪念日皇裕仁登基,拆除了清末布政使司衙门,并将部分拆除的建筑物移到植物园陈列,而在原址开始筹划兴建「台北公会堂」。

    公会堂属於折衷式建筑,是由总督府营缮课井手薰设计,建筑式样采极自由的形式,并具西班牙回教式建筑风格与欧洲古典主义,整体建筑由数个方块组合而成,建筑本体采钢筋混凝土,为四层式钢骨建筑,是当时依现代建筑法所建最牢固的结构体,无论其耐震、耐火、耐风,其性能均极为优良,门外有三个拱门架起的门廊,车子可以直驶至大门,门廊上的二楼窗台,作成凸窗,以增加视野的开阔,整体外墙以灰白色的仿假石壁装饰,简单大方,显得厚重而庄严,兼具现代艺术之美。内部可容纳2,400人,在台湾规模最大,兴建时的规模也仅次於东京、大阪、名古屋等公会堂而居第四位,空间除大集会场(剧场)外,还包括食堂、娱乐堂、里法是、展览室等,内部壁面以具有防空作用的浅草黄色面砖贴砌,兼具实用与现代。

    1945年(民国34年)抗战胜利台湾光复,台湾省受降典礼便在公会堂举行。光复後更名为「中山堂」并由台北市政府接收,内部厅室也改为「中正厅」、「光复厅」、及「堡垒厅」。其後中山堂的主要功能之一即为召开国民大会之场所,并且成为政府及各界举办重大集会之空间,例如曾接待美国前总统尼克森等重要外国贵宾、中美签订共同防御条约、中华民国第二、三、四任总统、副总统就职大典,突显了中山堂的特殊地位。

    民国81年内政部将中山堂列为国家二级古蹟;民国84年,台北市文化局提出了中山堂再利用的观念,维持建物外与老旧设施整修;民国90年成立中山堂管理所,现在台北市文化局将中山堂规划两个定位,一是展演传统戏剧,长期有台北国乐团进驻,另外则是中山堂的堡垒厅,是市民论坛的固定场地,另外平时也进行各类型的音乐及戏剧展演等演出,例如「台北市传统艺术季」、「台北电影节」、「儿童艺术节」、「台北艺术节」等大型艺文活动。中山堂渐渐成为西区艺文展演新据点。

    参考资料

    1. http://www.csh.taipei.gov.tw/index.asp (中山堂 首页)
    2. http://www.aerc.nhctc.edu.tw/8-0/twart-jp/place/p-t1936-010.htm(新竹教育大学数位艺术教育学习网)
    3. http://www.aerc.nhctc.edu.tw/8-0/twart-jp/html/p-j10.htm(同上)
    4. http://203.69.33.10/all_net/news/new_taiwan/lly2.html (中山堂的过去与现在 政治集会场所变古蹟 台湾光复六十周年系列专题 中广记者林丽玉)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老生做到没挂鬓
下一篇:临界点剧象录剧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