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溪南,《白河镇志》,台南县白河镇公所,1998。
- 相良吉哉,《台南州祠庙名监》,1933,页142。
- 〈武庙隆恩庄抽租碑记〉,《台湾南部碑文集成(下)》,台湾文献丛刊第218种,台北市: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
嘉庆24年(1819),当时担任清太师太保的王得禄将文武圣帝庙迁建於今址,并重塑关圣帝君金身。道光27年(1847)王得禄不仅捐献修庙,还发起信徒共同集资300元。清咸丰5年(1855),为凝聚信众虔心,结合地方人力,爰由时任台湾镇标中营守备曾飞龙依据信众部落,区隔为天字、地字、人字、和字四角头,轮流祭拜,并将其主管隆恩庄租务中的定抽租段献给关帝庙,且详列定抽献入租段与抽纳情形,以为油香,长奉勿替。而地方士民则将曾飞龙的告示勒石,以兹纪念。
光绪2年(1876),由番仔寮的张周禧、王朝芳,以及马稠後的魏志忠、魏疎生等15人发起关帝君会。明治38年(1905)日政府进行土地调查之际,神明会地下的土地由各业主分配後,始由施大港一人负担该会的维持费。
明治39年(1906)关帝庙在大地震中崩坏,马稠後的保正等人发起各庄头的信徒募款2仟元重建。明治42(1912)再由魏有志、施大港、林拱等人参与重修。战後,曾於民国49年翻修,民国60年将原管理委员会改组,成立财团法人。民国75年又重建。
马稠後的祭拜聚落可分为天、地、人、和四大字,「天」指的是草店里内所有庄头;「地」指的是甘宅里所有庄头及竹门里的番仔园、溪州、九甲园;「人」是指崎内里头前溪、芎蕉宅、越仔厝、嘉义县水上乡忠和村石仔缸、义兴村红毛寮、溪州仔;「和」是指内角里内所有庄头。四字聚落轮流祭祀,每年由一字聚落主导,并统筹一切祭祀庆典事宜。大抵在头前溪以北,八掌溪以南的范围皆属於关帝庙的祭祀圈。
每年除农历的正月12日到13日关圣帝君忌日暨昇天、6月24日关圣帝君诞辰由庙方主办之外,每年7月27日中元普渡,则依循旧例,由天、地、人、和四部落轮流举办,广陈牲礼果品祭祀孤魂,并举办遶境活动,场面盛大每使庙埕拥塞不通,蔚为村里中年度之一大盛事。
除了普渡活动的参与之外,天、地、人、和四部落的信众亦有遴选庙内董事长、董监事、干事、信徒代表等职务的权利,并有优先於境外人士参予头家、炉主的机会。非但如此,四部落内的角头庙若是有进香或是神明圣诞等热闹活动也都会邀请马稠後关帝厅的关圣帝君前往参与,显见其居於地方领导及尊崇之地位。不过,关帝厅虽和境内的庙宇往来热络,但相对於境外的活动参与却相当较为薄弱,甚少有进香,近几年来较大的对外活动也只有民国97年到大陆山西、河南省的参香,形成相对封闭的地域性庙宇性格。
另外,根据马稠後关帝庙的路关牌显示,其遶境的范围包含了大埔、桥头、大厝、下面厝、溪州仔、番仔寮、甘宅、崁顶、过沟仔、埤角、半路店、草店、山子前、祖厝、顶墘、内角、粪箕嵙、瓦窑坑、土人头、石仔坑、红毛寮、陈厝、溪州、关帝庙等。而根据笔者自行的访谈,其遶境路线为大厝、溪州仔、番仔园、芎蕉宅、照安宫(过夜)、甘宅、崁顶、过沟仔、埤角、半路店、草店、山子前、祖厝、埤墘、内角、槟榔宅、粪箕嵙女娲庙(过夜)、土人头、瓦窑坑、石仔坑、水上、红毛寮、溪州、借路诏安厝、关帝庙等。相较之下,这间隔10年的遶境范围差异并不大,多以今行政区划分上的草店里、内角里、甘宅里及嘉义县境内水上乡的部分庄头为主,惟後来有新增崎内里部分庄头。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