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湾省文献委员会
- 1995[1986] 平埔诸族,出自《重修台湾省通志?卷三?住民志同胄篇》南投市:台湾省文献委员会。
巴则海族以丰原镇为中心,北起大甲溪岸,南迄潭子乡,东达东势一带,西至大肚山为界之地带。本族分为四社群,其下大小聚落甚多:
(一)岸里社群—包括岸东社(台中县神冈乡大社)、岸西社(同上,大社之西)、岸南社((同上、大社之南)、葫芦墩社(台中县丰原镇)、西势尾(丰原镇社皮)翁仔社(同上)麻里兰社(同上)、岐仔社(台中县神冈乡溪州)?薯社(台中县内埔乡旧社)。
(二)朴仔篱社群—包括社?角社(台中县石冈乡社寮角)、大湳社(丰原镇大湳)水底?社(台中县新社乡水底寮)、山顶社(新社乡马力埔山顶)、大马僯社(台中县东势镇新佰公番社)。
(三)阿里史社—此社原址在今台中县潭子乡,清嘉庆九年与岸里社及北部平埔族千余人,翻越山岭至蛤仔兰移垦,此为罗东、三星一带今仍有以阿里史为地名之缘由。残余族众於道光三年弃地入垦埔里。
(四)乌牛栏社—今丰原镇乌牛栏为其故址,道光三年弃地移垦埔里,故埔里方面亦有乌牛栏之地名。
除了分布以外,目前所了解的文献中另有关於巴则海族的神话传说,列如以下。
传说之一:
始祖Magiyowas自天下降临之初,卜居台湾中部平原。经年累月,子孙繁衍、族口渐众、後来遇洪患。山川草木、悉没水底、人畜死灭殆尽,时仅有其直系之一男一女幸免一死。灾後六日,偕同下山,初居住Haluton之地,系丘陆地带,两人合婚於此,生二子,於是将二子身体截成数片,吹之以气,顿变为青年,此辈称Babosal,意即「上邑人」嗣後同祖子孙分居各地,成立Labodobocl(岸里大社)Daiyabul、Larusai、Aoran之四社,其总称为Rubarubadohat,意即「下邑人」。其後裔族口增加,分为十六部落、分散於中部平原一带。
不过这一传说亦有不同记载,摘录如下:
曩昔始祖马基维瓦苏(makiyawasu)从天上降临,居住台湾之中央平地上,後来子孙繁衍,但遇洪水为患,山川草木以及人畜悉遭其殃,几全绝灭,然却有马基维瓦苏之直系一男一女,因避难漂至「都波都阿拉留宇都」(Taubozuariwtsu)山顶上(即平原东方之观音山)侥幸活存,男者称瓦奈凯希(Wanckaisi)女者称本卡凯希(Sabongakajsi)历六日水退一乃下山至丘陵地带卜地居地,巴拉檀(Baradan)地方(即今日丰原,昔称葫芦墩),後来再移住平地建村「瓦窝瓦鲁都尔」(Waowarutsaru)其意为上方之村。二人(姐弟)结婚,生二子,将其身截为数块,各予吹气,则各块顿成完整之年轻人。称此等人为「瓦瓦窝萨尔」(Vavaosaru)、达伊雅窝布鲁(Daiyaoburu)、拉鲁萨伊(Rarusai)、阿额艺(Abxan)四社,合称「鲁布尔瓦达都哈」(Ravuruva datsua),意即下邑,迩来子孙繁衍形成十六部落,分布於今日中部平原一带。
传说之二:
吾祖何时从何地移来不明,在五、六十年之前,曾居住中部平原地带。其范围,南起大肚溪北岸,北达大安溪南岸,以大甲溪为中心,扩散於其两侧,其东界达东势角或水底寮地方,逼近中央山脉,後来汉人移住此地者日增,渐失去其地,仅葫芦墩街(丰原镇)西方约一里之地,有支族之岸里社(Rahatoburu)一部落残延余喘保留迄今;余悉流离颠沛,大部分大举移徒埔里社平原,一部份沿大安溪流域,於鲤鱼潭附近形成一部落。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