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出身於没落的宋国贵族家庭,自幼生活艰辛,但仍然勤奋好学,四处走访名师,虚心求教。20多岁时孔子开始在乡间收徒讲学,学生有颜由(颜回之父)、曾点、冉耕等。
孔子曾从事「儒」(贵族丧事赞礼者)的职业,中年时开办私学;初事鲁国之时,因表现出色、治理有佳而使齐人警惧,後遭人设计,使得鲁公与其在道德与政见上的分歧难以弥合,最终离开鲁国。离开鲁国後,孔子率众弟子周游列国,行经卫、曹、宋、郑、陈、蔡、叶、楚等地,历经13年,在宋国时差点遭刺,又与弟子失散於郑国,之後又受困於陈、蔡,最後还是回到鲁国专注於教育和古籍整理的事务。
孔子的一生中有泰半的时间,都在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致力於推广「仁」、「礼」的理念。孔子门人及其再传弟子将其学说集结成《论语》,《礼记》一书中也曾记述孔子的思想。据《史记》记载,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精通六艺者七十二人,称「七十二贤人」,另有杰出弟子十人,号称孔门十哲。世人尊称孔子为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其对於中华文化思想的影响甚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