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岳麓书院山长
叫丁善庆这个名字的人有:岳麓书院山长等。
目录
岳麓书院山长
丁善庆,男,(1790-1869),字伊辅,号自庵,亦号养斋。祖籍湖南衡阳,生于长沙,长于北京。进士。任广西学政、侍讲学士。道光二十六年(1846)聘为岳麓书院山长,连续任职达23年之久,仅次于罗典? 和欧阳厚均? 。弟子著录者数百人,曾国荃? 、刘长佑? 出其门下。目前尚存的主要著作有《岳麓续志》及有关诗文、奏稿和书法。丁善庆,字伊辅,号养斋,湖南清泉县白沙里(今衡阳市)人。生于1789年,卒于1869年。丁善庆曾任岳麓书院山长23年(1846年至1869年)。他一生经道光、咸丰、同治三朝。丁善庆由顺天府学生中道光壬午科(1822年)举人,次年癸未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其历阶,为国子监司业,詹事府右中允、左中允、右庶子,翰林院侍读学士。其任职,为国史馆总纂,庶常馆提调,文渊阁校理,奏办院事。其使事,为戊子科(1828年)贵州乡试正考官,辛卯科(1831年)广东乡试正考官,乙未科(1835年)会试同考官,其秋顺天乡试同考官,广西学政,咸丰二年(1852年)加三品卿衔(参见曾国藩 撰:《翰林院侍读学士丁君墓志铭》)。
丁善庆高祖丁福,为朱元璋的开国功臣,封武德将军。曾祖丁元正,祖丁,父丁世。丁元正历任吴江、如臬等六县县令,详于治学,著有政声。清季著名学者沈德潜为之作传略,说他“性恺悌,爱民下士,邑中人有慈母神君之号”。(沈德潜:《吴江丁明府传略》)丁,解元,丁与其弟丁正心同时参加科举考试(当时湖南主试为钱大昕? ),丁为解首,其弟次之,两兄弟同时夺魁在当时传为佳话。《随园诗话》记有此趣闻,并附有湖南督学吴鸿? 的诗,诗曰:“文昌此日欣联曜,谁向西风诉不平。”丁也著有政声。父丁世积学早逝,三世都赠中宪大夫。丁善庆因父亲早逝,故从小随母亲刘氏寄居于其外祖父翰林院大学士刘文恪公家。刘氏家教甚严,他受的主要是儒家思想教育,这对他后来政治、教育等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
丁善庆1846年辞官归乡,当年被聘为岳麓书院山长,到1869年去世,他后半生与岳麓书院紧紧相连,忧戚相关。《清泉县志列传》道:“岳麓书院为宋初四大书院之一,主斯席者通儒上材多矣,近世则推湘潭罗典,安仁欧阳厚均,以善庆匹之,盖无愧色矣!”确实,在岳麓书院连任二十年以上的山长也只他们三人。
丁善庆任书院山长的第六年,即咸丰二年(1852年),书院毁于兵火,建筑全部被毁坏,多年聚藏的书籍也皆被焚毁。为重建书院,他积极倡议全省的官绅士民捐款修复岳麓书院。倡议发出,许多关心书院教育的人都慨然相助,如欧阳厚均的次子就捐三百金作书院修复费。1853~1866年期间,在极艰苦的条件下,丁善庆主持修复了20余处书院建筑。咸丰三年春修复圣庙、御书楼、文昌阁、讲堂、斋舍、祠宇等地;咸丰五年修复半学斋;咸丰十年修复自卑亭;咸丰十二年修复三闾大夫祠、贾太傅祠、李中丞祠;同治四年重修爱晚亭、极高明亭、道乡台、崇圣祠、讲堂、二门;同治五年修复风雩亭、吹香亭、抱黄阁。
丁善庆任山长期间,还为恢复书院藏书作出了很大努力。他倡议社会名流、士林学者为书院捐书。在他的倡议下,湖南巡抚李瀚章? ,著名刻书家、藏书家陈仁子? 的后裔陈源豫,著名数学家丁取忠? ,还有曾国荃? 、贺贻龄、俞锡霖等社会名流和官绅将许多珍籍捐赠给岳麓书院。丁善庆本人除带头捐赠藏书外,还以书院名义购置了数批图书。如《古今文学释珍》、《诸子汇函》、《壮学斋文集》等。由于捐书、购书,清同治年间,岳麓书院御书楼的藏书又恢复到相当规模了。据《岳麓续志》卷之终记载,当时书院的藏书已达到220余部,比嘉庆年间多了1400余册。
在教育思想上,丁善庆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以儒家教育思想为正宗,参以“阴德感应之说”。曾国藩说他“主讲岳麓书院二十余年,以洛闽正轨陶铸群弟子,亦颇参阴德感应之说,警发愚蒙。生徒翼翼,无敢轶逾法度,庶几以身教者。”(曾国藩:《翰林院侍读学士丁君墓志铭》)因为他认为道德教育是根本,故:“日申儆诸生,示以修身立命之要。”(《清泉县志列传》)而且总是“教人先行而后文”。(《清泉县志列传》)他认为读书的主要目的是能通过学习发现自己的过失,进而约束自己少犯过失。他说“读书能见过,约己得全真。”(《养斋集·岁幕杂兴》)其友黄爵滋?称颂此语“十字抵一篇座右铭”。受过他教育的人,“优异其能且勤者,下及闾巷,感知改化。”(《清泉县志列传》)可见他道德教育影响之大。
在教学方法上,丁善庆特别注意“以身率教”。他总是以自己良好的行为感化学生,对学生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郭嵩焘? 说他“道德志行,为时轨范”(《〈养斋集〉序》),清末湖南学政吴庆坻? 视学湘中时曾说:“今士习日益漓,求如丁先生以身教者,邈为不再观,相与太息久之。”(吴庆坻:《养斋集·跋》)丁善庆这种以身教胜于言教的教学方法是继承了儒家的寓德育于传授文化知识之中的教学思想。他在教学中还注意启发思维,告诫学生读书要勤奋,也要善于思考,不要“滥吹竽”。丁善庆反对华而不实的学风、文风,提倡务实学。他说:“近今士子或未能尽读群书;甚且束之高阁,日俯首于腐烂八股中,剽窃字句,摹取声调,华或失之靡,清或失之薄。连篇累牍,而书理茫如,……向时所学,皆不可用,乃并举而去之。所学非所用,所用非所学,则曷若及其向学之始,而极务其远且大者也”。
在人才培养上,丁善庆既重材,又识材,只要是有才华的人,不论出身如何,他都尽力培养、选拔,使人尽其才。《清泉县志列传》记载他“为学政,多拔寒俊”,“黔粤两解首,俱得自遣卷中。”他虽为严师,但信任学生,关心学生,从不使自己高踞于学生之上。他编纂《岳麓书院续志》时,就挑选了一些学生参加编修工作。他还能设身处地替学生着想,他考虑当时有许多书院生徒要进京赶考,路程遥远,往返途中,饮食不便,于是发明了一种方便面,给学生进京赶考时吃,后来人们称此面为“伊辅面”(因时人尊称之为伊辅公,故用其字为面命名)。据说此面的制法后来传到香港、日本,他们也用“伊辅面”或“伊面”命名。
由于丁善庆笃于人伦,教学有方,其弟子著录者甚多。清末湖南学政吴庆坻称之“教士严整,成就甚众”。(吴庆坻:《〈养斋集〉跋》),如曾国荃、刘长佑、刘坤一等都是他长岳麓书院时的学生。
丁善庆去世的前两年,在年老体弱的情况下,还不遗余力纂修了《岳麓续志》,为后人研究岳麓书院留下了宝贵资料。《岳麓续志》于同治六年修纂,丁善庆修此志目的是为了使后人更好的了解和研究书院,继承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以征后起文华之盛”。《岳麓续志》共六卷,十六个类目,它独具的特点是录入了大量当时的文献史料。如卷之终就增加了书籍、旧记、条款、捐书目录等新内容。书籍、捐书目录能帮助我们了解当时书院的藏书情况,旧记、条款也是我们研究岳麓书院的第一手资料。《岳麓续志》还补充了康熙年间纂修的《岳麓书院志》未收录的历代佚文,是对“康熙志”的增订和补充。此志体例严谨,分类清楚、独具特点,是我们研究岳麓书院历史颇有价值的参考书籍。
丁善庆学问博通,对文、史、哲等学科都有研究。曾国藩、郭嵩焘? 、黄爵滋? 等人都对他的才学非常敬佩。但丁善庆却一生对名利看得很淡薄。他的著作大都散佚,只能从一些零散记载中窥知其某些著作的名称和大概内容。
现知他的著作主要有《左氏兵论》、《字画辨正》、《知畏斋日记》(18册)、《养斋集》、《岳麓续志》等。
《左氏兵论》是丁善庆的一部力作,可惜书稿毁于兵火,未见残本。丁善庆长于研究五经,特别对《易经》、《春秋》有研究。曾国藩说:“君之学详于治经,尤嗜易、春秋,著有《左氏兵论》”(《曾国藩:翰林院侍读学士丁君墓志铭》)。
《字画辨正》是丁善庆对书画艺术研究的成果。他本人精通书法,特别长于楷书,存留的部分诗稿就是他用端正的小楷所书,这些诗稿足可作帖,为后人效仿。郭嵩焘说他“楷法端劲,周规折矩,允如柳诚悬之言,原本正心之学”。(郭嵩焘:《〈养斋集〉序》)丁善庆的书法是有家学渊源的,他的曾祖、叔祖都是当时有名的书法家,叔祖一焯公是专在皇帝内廷教授书法的,清代许多书法家出于他门下。丁善庆还善于鉴别书画真伪、优劣,《清泉县志列传》说他对书画“鉴别尤神”。
《知畏斋日记》十八册是丁善庆初登仕途直到去世四十余年间所记的日记,其中有许多篇章都很有史料价值,因为他是朝廷重臣,而翰林院侍读学士又主要是供奉内廷的,所以他的日记对我们了解当时的内政、社会状况、朝野风气以及岳麓书院等历史都颇有裨益。可惜日记‘文革’中被抄走,至今下落不明。
《养斋集》包括政论文、诗赋、墓志、奏折等文,其中以诗赋为最多。郭嵩焘说其诗赋“高出唐贤应制诗赋之上,而先生余力所及,亦足以取证一代诗风。”可见丁善庆的诗赋造诣是很高的。
丁善庆长于修史,他任国史馆总纂时曾纂辑校阅了《循吏传》、《儒林传》、《义苑传》、《大臣传》、《大清统一志表·陕西部分》、《国史馆长编总档》、《国史臣传》等书;还有《湖南统志》、《小学绀珠》、《刘文恪公剩存草诗集》、《刘文恪公剩存草文集》、《刘文恪公和诗集》等;参订校正了《陈宏谋古文详解》等书。
丁善庆逝世已137年了。一个多世纪以来,虽社会变迁,然岳麓文脉不断,但愿我们今人不负一代又一代岳麓先贤的厚望,继往开来,再创岳麓书院千年学府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