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愈之
2012-01-19 13:25:23   来源:   点击:

    胡愈之这个名字的人有:历任中国民主同盟领导人等。

    目录

    • 历任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秘书长、副主席、代主席

    历任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秘书长、副主席、代主席

      胡愈之,男(1896年9月9日 —1986年1月16日 ),原名学愚,笔名胡芋之、化鲁、沙平、伏生、说难等,上虞丰惠镇人。1910年,毕业于县高等小学堂。1911年,以县试第一名考入绍兴府中学堂。1912年,入杭州英语专科学校。1913年,师从绍兴名宿薛朗轩学古文。1914年,考入上海商务印书馆为练习生,工作之余读英语夜校,并自学日语、世界语,开始发表著译文章。翌年起,任《东方杂志》编辑,并发表著评文章。 发表著译文章。翌年起,任《东方杂志》编辑,并发表著评文章。
      1919年,胡愈之在上海参加声援五四运动的斗争。1920年,与茅盾? 、郑振铎? 等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积极推进新文学运动。1921年,创办上虞第一份报纸《上虞声》,寄回上虞发行,在家乡传播新思想、新文化。1925年,编辑出版《公理日报》,并在《东方杂志》发表长文《五卅事件纪实》,声援五卅运动。1926年,支持创办《新女性》杂志与开明书店。“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与郑振铎等7人联合在《商报》发表给国民党中央的抗议书。周恩来? 誉此为“中国正直知识分子的大无畏壮举”。1928年,因遭反动派忌恨,以《东方杂志》驻欧洲特约记者身份流亡法国,入巴黎大学攻读国际法,并系统地研究马克思主义学说,思想开始由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同时入新闻学校学习新闻学。留法期间,曾利用假期,游历考察英国、比利时、瑞士等国。1931年,在返国途中对苏联进行访问,回国后著《莫斯科印象记》,介绍苏联十月革命后的成就。“九·一八”和“一·二八”事变后,主编复刊后的《东方杂志》,宣传抗日救国,又与邹韬奋一起主持著名的《生活周刊》,推动创办生活书店。1933年,应鲁迅? 之邀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当选为临时中央执行委员。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党的领导下,先后筹划创办《文学》、《太白》、《译文》、《妇女生活》等进步刊物,主编《世界知识》,成为进步工作者重要的革命文化阵地。1935年,与沈钧儒等发起组织救国会,推动抗日救国运动的发展。1936年,受党组织派遣,离港经法赴莫斯科,向共产国际中国代表团汇报情况。11月,全国救国会领袖沈钧儒? 等7人被国民党逮捕,担负起营救“七君子”的组织工作,与宋庆龄? 、何香凝? 赴苏州,以“爱国有罪,自请入狱”抗议国民党暴行。
      抗日战争爆发后,胡愈之担任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常委和宣传部长,利用这个国共合作的统战组织,积极促成《救亡日报》创刊,并成立了国际宣传委员会,为党开辟了向国外宣传的新闻机构。上海陷落后,仍在租界里继续出版《团结》、《集纳》、《译报》等刊物,向国内外进行抗日救亡宣传。并翻译出版斯诺的《西行漫记》,编辑出版《鲁迅全集》20卷。1938年,出任国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三厅五处处长,主管抗日宣传动员工作。武汉沦陷后,奉周恩来指派赴桂林,出版《国民公论》,组织国际新闻社,创办文化供应站,出任董事和编辑部主任。1940年,遵周恩来意见离香港到新加坡,开辟海外宣传阵地,应聘任陈嘉庚? 办的《南洋商报》编辑主任。在苏门答腊避难期间,进行印度尼西亚语研究。抗战胜利后,回到新加坡创办新南洋出版社,主办《南侨日报》、《风下》周刊和《新妇女》杂志,在海外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建立和领导了南洋的“民盟”支部,发展了党在侨胞中的统战工作。1948年,从南洋回国,辗转到达华北解放区,参加新政协的筹备工作。1949年9月,出席全国政协第一次全体会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胡愈之历任《光明日报》总编辑、国家出版总署署长、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文化部副部长、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副会长、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理事长、第一至五届全国人大常委、第六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第二至四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副主席、代主席等职。他常说自己是“乡音难改,故土难忘“,时刻关心着家乡的建设发展。1961年11月,回上虞视察,了解文化、教育及农村生产、生活情况。1985年6月,参加上虞县委、县政府在北京召开的虞籍人士座谈会,支持家乡建设与修志工作。1986年1月16日,在北京逝世。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羿姓
下一篇:能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