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时期,道教的兴盛,因帝王尊宠而兴盛,不少道士,因此获权,如:林灵素因得到徽宗信任因而左右朝政者。但对炼丹术的相信程度,两朝则有颇大的差异;宋朝皇帝有鑑于前朝皇帝服丹药过世的案例层出不穷,对炼丹渐不信任。 大抵,北宋崇重道教,使社会上下瀰漫着道教信仰的风气;随着政权的衰弱、动盪,不少士人亦投入道教信仰,无形间,该信仰文化亦渗入文人日常生活中。
宋代中晚前,道教仍继承前朝发展,继续向民间生根;但道教内部组织间,腐败的情况犹存;随着宋王朝政权的动盪,不少文人投身道教,使道家与儒家思想有产生合流。如:真大教的基本经典《道德经要言》,内及採行不少儒家思想;全真教的教义,则调和儒、释、道叁教的看法。至金元时期,道教内部已出现诸多改革声浪,而这些改革的声音,进而影响道教歷史的发展。
道教色彩渗入文人对于生命的看法。不少研究者认为:两宋道教由符箓外丹转入内丹理论的走向,与时人对《老》《列》《庄》等经典的集解,有密的关係。北宋道教讲象数,因周敦颐、邵雍提倡而兴,其主张心性与丹道并行;将西汉末年流行的「谶纬」化为「道易」,以黑白圈子示阴阳,进而绘製「太极河图」、「河图洛书」。
宋代道教的发展,至南宋走向内丹之路;金石炼丹事业反流传于民间。然道教修练内丹的尝试,流传于士大夫阶层间,并常援引《周易参同契》及《易经》两部书的观点,以内丹的观点来加以註解。如:北宋士人张伯端〈悟道篇〉则提出:「老、释以性、命学,开方便门,教人修种,以逃生死。释氏以空寂为宗,老氏以鍊养为真。《周易》有无穷理进性至命之辞;孔子有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之说。……作《参同契》以明大丹之作用。」
张伯端对「道」的看法,影响到理学家释「道」;其主张「天道」来自阴、阳,「地道」起因于刚柔等相对的变化。至于「人道」,则有其当存的仁心与应进的道义。于修练的歷程上,主张尽心养性,以致于通达天命,反归本性的真实。
朱熹及部分理学家与道教的关係为:(一)对《河图》、《洛书》极为推崇;(二)朱熹对所谓《太极图》以及阴阳、五行等,甚为重视;(叁)朱子对于《先天图》以及象数之学亦认为具有学术上的价值;(四)朱子对于魏伯阳所着《周易参同契》曾加校正,写成了《周易参同契考异》一书。 就由朱熹的例子显示,不少理学家亦是道教的信奉者。
陆九渊对《老子》、《庄子》、《列子》和黄老道家的思想深有所究,对道教也有所瞭解,在理本论、功夫论、境界论和社会政治思想等方面都深受道家、道教的影响。其认为:「道」在每一个人身上、心中。每一个人就其本性而言,都是圆满自足、分毫无欠的;用不着向外寻求,用不着拜倒在圣人的脚下。 所谓的「理」亦是「道」,「道」是客观的,是圆满自足的,人既不可能增减它的内容。「道」是学习的根本内容,是认识过程的终点、功夫修养的终极目标,诸子百家从各个不同角度展开探讨的实质内容,亦是评判一切价值观念的根本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