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兴起草创于民间,相关斋醮的举行与民间生活相结合。如:东汉张陵在巴蜀创五斗米道,其斋醮活动则有道民参与,形成礼仪规范及厨会制度,以供道民之斋戒。而厨会制度之后衍生为「五腊日斋戒」;认为五腊日建醮,宜祠献先亡,生人可得福无量,进而以体现道教的天地人思想,作为道民集会建斋的日期。
五斗米道还有「三会日」祭祀的习俗,即正元五日上会、七月七日中会、十月五日下会,每道三会日,皆聚道众于道坛,举行斋会,上章言功。
早期道教「八节斋」已将斋戒与岁时节令相结合,南朝刘宋道经《三洞奉道科》记载:「立春为建善斋,春分为延福斋,……立冬为遵善斋,冬至为广善斋等。」这些岁时节日相互配合的斋法,南朝时曾经一度流行,后来在传承的过程中,逐渐与神仙思想相结合。
「三元斋会」乃指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及十月十五等三个节日,依道教规定,举行各种法会及祭祀仪式。三元斋会,是道教传承最久,影响最深的斋醮活动,源自五斗米道的「天地水三官信仰」;南朝演变为「三元斋会」,唐代则被列为国家祭典。
道教的三元节里,分别祭祀着不同的神只。「上元」主要祭祀道教的「天官」,藉由上元赐福的仪式举行,预祝一年风调雨顺、农事兴旺;百姓亦会准备各种祭品,举行建醮法会,祈求上元天官赐福,保佑阖家平安、人财兴旺。然今日所见上元节(元宵)张灯的习俗,亦与道教信仰有关。
道教信仰里,中元象征着中元地官赦罪之辰,各宫观须设普渡醮,祭拜阴间的饿鬼,藉由相关普渡活动,达到「解厄荐亡」的目的。
道教认为下元日斋戒沐浴,静虑澄心及朝真礼圣,可以消灭罪孽,进而达到延年益寿之效。然三元信仰演变至清代,各地区随着区域差异及特色,形成为不同色彩的祭祀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