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形於台湾原住民音乐的丰富多元与脉络清晰,至今我们对於原住民舞蹈的认识与了解,相当有限,或许因为舞蹈本来就是很难言传,非得要身体力行才能掌握的吧!原住民的舞蹈就有这样的特色:族人不需要上舞蹈学校拉筋,或学习专门的动作语汇;相对的,族人日经月累地浸淫於部落共同体的集体生活,耳濡目染习得了社会规范,包括禁忌、规则、秩序,与跳舞时所必须具备的身体技巧。简言之,原住民舞蹈是一种生活舞蹈,要认识、了解、甚至欣赏原住民舞蹈,必须要从理解与尊重原住民的文化开始。
要认识原住民舞蹈,理解其深层意涵,必须要知道原住民族为什麽跳舞、在什麽情况下跳舞。从「原住民舞蹈」一词就可理解,其重点在於集体舞蹈,然而从跳舞的时机、动机与情境,我们可以简单地将原住民舞蹈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祭典舞蹈:指的是部落集体强化仪式 (rites of intensification,例如:收获祭、团结祭、或复合式的年祭) 时所跳的舞蹈,例如阿美族的年祭、排湾族的五年祭、卑南族的大猎祭、邹族的战祭、赛夏族的矮灵祭等祭典时所跳的舞蹈。有的族群会用一个特别的名称来涵括祭典舞蹈,例如:阿美族特别把祭典舞蹈称为malikuda。不论有没有特别的名称,祭典舞蹈在族人的心目中向来占有神圣的地位,相关的禁忌、规范也最多,例如:不能随意在非祭典情境唱跳、男女或长幼之舞分门别类等等。祭典舞蹈通常具有完整的结构与丰富的形式,往往成为各族舞蹈的经典。
2. 社会仪礼舞蹈:指的是特定人群在重要关头举行社会仪礼(例如:出生、成年礼、男子从军和退伍、婚礼、生日、新屋落成、通过应试等社会成就、乃至丧礼与除丧礼)时所跳的舞蹈。这一类舞蹈通常不若祭典舞蹈严肃,但亦随仪礼的性质与人群聚合的规模不同,而有表现上的差异。例如:除丧礼的舞蹈必然比出生礼或婚礼舞蹈显得严肃;而成年礼和新屋落成礼的舞蹈往往比生日宴会时所跳的舞来得正式。
3. 一般生活舞蹈:指的是两、三人 (或更多) 在日常生活的聚集中所跳的舞蹈,例如:劳动、休闲娱乐。这类舞蹈通常较为随机,也最不具形式上的限制与约束,甚至具有强烈的即兴精神。
上述不同的原住民舞蹈类型,不但在外观上看的人可以辨认得知,族人们心中更有一把尺予以界定,注重还原各类舞蹈的情境、不加以混淆张冠李戴,是理解原住民舞蹈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我们千万不要用自己认知中的舞蹈去论断原住民的肢体表现,否则很容易产生刻板印象。我们应该了解原住民舞蹈有其社会与形式原则,掌握这些原则之後,我们才能深入欣赏原住民舞蹈的精神与美。
一、 合歌而舞:大部分的原住民舞蹈中,歌谣具有关键的重要性,有舞必有歌,舞蹈的动作往往随着歌谣的特性转换;或可说歌曲调节了舞蹈动作。舞蹈的分类与命名往往取决於伴唱的歌谣,同一支歌谣可由不同的动作组成一个序列,动作与歌谣的关系可能是固定的、也可能有变化的弹性。因此要了解原住民舞蹈,应该先了解歌谣的型态与特色。虽说如此,族人的身体动作并非只是歌曲的附庸,而是强化了歌谣所欲表现的力度与群体合作,使之超越了音乐单独的表现,并且将个人的努力表现,予以整合赋之予集体的形式。
二、 生活舞蹈:原住民舞蹈是不折不扣的生活舞蹈,亦即舞蹈和部落共同体的社会生活紧密连结,举凡装严的祭典与欢庆的仪礼,如:新屋落成、婚礼等,都是居民们一同起舞的时机。因为看重部落的参与,大多数的舞蹈动作不矫饰,甚至取材自日常生活的动作,例如:行走、播种等。并不强调违反自然身体体态的技巧;但却强调毅力、耐力、与群体合作性。
三、 社会范式:原住民舞蹈反映社会秩序的范式。虽说舞蹈是部落的集体活动,但是谁可以跳、何时可跳、跳哪支舞、谁站在哪个位置等,往往并非基於技术自由竞争的结果,而必须遵守社会阶层的原则。特别在祭典舞蹈与重要的社会仪礼舞蹈中,从舞者队形的安排上,男女有别、长幼有序的社会关系,一目了然。此外,原住民社会虽赋予舞蹈各样的情境意义,舞蹈强化社会凝聚力,也是个人表现自我以受社会评价的时机。但是最终的目的仍在於强化社会一体的价值观。因此特别在祭典舞蹈中,典型型态之一,就是手牵手围成圆圈或排列成队的形式。
四、 无名有义:并非所有的原住民社会,都有一个可以翻译为「舞蹈」的集合名词。虽然有舞蹈的表现,但是族人们鲜少赋予动作一个特定的舞蹈类型或名称。反之,跳舞这件事在原住民社会可能被归类为信仰仪式、政治结盟、集体劳动和社会娱乐。因此,观者必须放下自身对舞蹈的想像,从原住民文化主位的角度理解舞蹈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