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绮芳,2005,〈与台湾原住民共舞〉,《美育双月刊》,144期,页18-27。
- 张振岳,1998,《噶玛兰族的特殊祭仪与生活》,台北:常民生活。
- 鸟居龙藏着,杨南郡译,1996,《探险台湾》,台北:远流。
噶玛兰人传统行母系社会制度,部落中的事务则以男性为主体,其年龄阶级组织受到阿美族影响颇深。族人相信宇宙中存有善、恶与自然三种灵,祭司(metiyu)是人与神界的沟通,并具有医疗的能力。从女性祭司治病所用的象徵概念与道具,可以推测和南势阿美有一定的关系。
噶玛兰族人的重要祭仪包括祭祖仪式(Paliling)、女性入巫仪式 (Kisaiiz)、女性治病仪式 (Bakalavi)、男性治病仪式 (pasniu) 、以及海祭(spau du lazin)等。 其中攸关女性巫师(mtiwu)承袭巫术的入巫仪式已经於1950年代停止,然而日籍学者鸟居龙藏曾纪录了一段东部噶玛兰人治疗仪礼的过程:「有人生病的时候, 请巫医向亡灵祈祷, 同时有部落里的妇女多人聚集过来, 把病人围在中间, 跳圆舞。舞者环绕着病人移动,同时发出一种叫声。她们头上插着一枝树叶,手里拿着一枝草叶,祈祷跳舞时,社众聚集在病人的家中,还接受酒宴的款待。」(鸟居龙藏,1996年,页189)
根据耆老的口传,过去此一是执行与否由资深巫师站捕後决定,所有参与的巫师与病人必须在一个月前进行斋戒,斋戒期满的月圆之日开始举行祭仪,当夜进行请神祈祷,次日清晨参与者爬上屋顶迎灵,随後举行歌舞迎灵、宴灵、与治疗,治疗仪式完成後,巫师将神灵送走全体,社众在屋外广场举行歌舞欢庆「除瘟」仪式顺利,并感谢祖灵与神灵,过去仪式全程举行需历时五天。
过去在Kisaiiz仪式之後,要接续举行Bakalavi仪式,新进巫师藉由再度宴请神灵自我磨练巫术,或是病癒者的「复诊」,仪式依照召神、治病、宴神、送神歌舞举行,历时一夜。
?
今日噶玛兰族人以Bakalavi仪式取代Kisaiiz,仪式过程简化,也只留下片段的祝祷词和祈神歌,舞蹈部分反而因为和阿美族和汉人的接触,与现代观念的影响而趋向复杂化。上述的传统祭仪之外,噶玛兰族人举行乐舞的场合另有馘首後的祭仪kataban,以及受到阿美族年纪影响的Lalikit。前者已经失传,而後者则深深烙印着阿美族的强势乐舞影响,也印证历史在噶玛兰族群文化的凿痕。
噶玛兰人的音乐有明显外来文化的影响,如阿美族、汉人与日本人。其传统衣饰亦融合了汉人与阿美族人的风格。在年中祭仪中,身着白上衣、黑裙戴绑腿的女性,围圈跳舞,从舞蹈的队形和动作也可看到族群交互影响的痕迹。
?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