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姐阵
2011-12-03 14:40:15   来源:   点击:

    婆姐阵

    相传唐人陈靖姑因流产死亡,临终遗言「死後必为神,救人难产」,遂被尊为「临水夫人」或「注生娘娘」。十二婆姐是因应陈靖姑护婴庇妇而产生的阵头,彷如神只巡街。原应有三十六婆姐,却因编制过於庞大、组合不易,所以一般仅采前十二宫作为阵头成员,其名称如下:总管陈大娘、二宫黄娘、三宫方四娘、四宫柳蝉娘、五宫陆九娘、六宫宋爱娘、七宫林珠娘、八宫李枝娘、九宫杨瑞娘、十宫董仙娘、十一宫何莺娘、十二宫彭英娘。

    十二位身着宽大的汉服、头罩着慈祥的婆姐面具,手持蒲扇和纸伞,随着锣鼓声扭摆行进。在这行列行进间,我们看见的是十二位婆姐和一个老婆「婆姐母」以及一位小孩「婆姐子」(传说是三宫方四娘的儿子)的互动,而看不见的是隐藏在面具後面真实的脸孔和脸部表情,舞动的是妇女曼妙的身段,在宽大的衣饰面具和婀娜多姿的身段下,隐藏的却是不折不扣的男儿身(极少的状况下才有女子装扮),但却从他们的肢体舞动中感受到生动的戏剧张力与舞蹈创意。竹制纸糊的面具也是一项特色,由於演出者大多是光头的老先生於是除了前面带着耳环浓妆娇艳的女生面具外,後脑杓则戴上画有发髻的面具,设想周全。

    这个宗教性浓厚的阵头到了舞蹈创作者的手中,却如生花妙笔般产生另一种生命活化起来,我们彷如看到十二位女子曼妙的身姿如此这般地交头接耳的议论着(虽然他们都没有对白),「婆姐子」穿梭在行伍人群间找寻着母亲,「婆姐母」却急得到处找小孙子,深怕他走失了。婆姐手中的美浓纸伞成为舞台上绮丽的景象,转动着纸伞仿如流转的人生,随着空间的高低层次的变化与运用,将观者的视觉由原本单纯的行列扩张为立体的景象,生动的戏剧张力与舞蹈性再次於舞作中彰显出来。例如由胡民山的舞作「欢锣喜鼓庆祥瑞」。前述竹制面具,亦改变技术以玻璃纤维制作(曾由陆光艺工二队演出);以石膏作模者则是舞者咬着面具舞动,头顶系红色丝质大花并套上黑色丝巾盖住後脑杓当作假发」(曾由中国文化大学华冈舞团演出)。。蔡丽华的舞作「庆神醮」中的婆姐(由台北民族舞团演出)则着重於描述婆姐间的互动与曼妙婀娜的身影,脸上的假面转由舞者手中的团扇代之。蔡老师为台北体育学院编作「台湾节庆」中的婆姐则头戴红花手执纸伞;两者皆强化了婆姐阵的戏剧性与舞蹈动态,生动的戏剧张力与舞蹈性再次於舞作中彰显出来。。

    婆姐阵近年来随着上述中国文化大学舞蹈系华冈舞团、台北民族舞团…等专业舞团参与国际舞蹈节的演出,跃上国际舞台成为台湾舞蹈代表作品之一。

    参考资料

    1. 黄文博。《南瀛民俗志》第76页,
    2. 赵郁玲(1999)。舞蹈欣赏(伍曼丽主编)-《台湾的民间舞蹈》。台北:五南。
    3. 访谈胡民山(2006)。
    4. 访谈蔡丽华 (2006)。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国立台北艺术大学舞蹈学院
下一篇:土风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