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时一位体育老师看出廖末喜的舞蹈天份,送给她生平第一双当时俗称的「脚尖鞋」(硬鞋),并说服她的母亲带她去学舞。第一位老师是李芬芬,当时在台南颇有知名度。但她常因没钱缴学费而停止舞蹈的正式学习,只好自己编、自己跳。这段期间,她也学声乐并大量阅览世界名着。
结婚之後,家庭的重担使舞蹈美梦更加渺茫,但她仍坚持为舞蹈付出,在自家成立「怡君舞蹈艺术中心」,师事蔡瑞月、雷大鹏等舞蹈家,并开始教舞及去美国进修。 1983年,为了让学生有表演的机会,成立了「台南青少年舞团」,除跳舞,也身兼团长、艺术指导兼编舞。1986年舞团推出「飞跃’86舞展」,造成轰动。1990年,「台南青少年舞团」改名为「廖末喜舞蹈剧场」,迈向更专业的现代创作领域。
创作上,廖末喜喜欢由文学作品吸取灵感,陆续编出 『李慧娘』 、『长恨歌』等以现代舞的方式诠释中国古典名着。近年来,廖末喜将她的编舞焦点移转到台湾文学及女性意识的领域,舞诗系列的尝试充分表现她对台湾这块土地的深情,和对残存在台湾社会中的大男人主义控诉与挑战。
从「怡君舞蹈艺术中心」开始,廖末喜教舞将近四十个年头,而「廖末喜舞蹈剧场」也时常在艰困艺术环境中苦苦经营。1996年「廖末喜舞蹈剧场」年度制作『飞跃’96』终於受到财团法人国家文化艺术金会的赞助肯定,更鼓舞她创作的热情,坚持每年都要有新作展演。热爱舞蹈的她已经把自己奉献给舞蹈,并以「北有云门、南有廖」自许。她曾说:「跳舞是一生的事业」,道出她一生对舞蹈艺术的不悔与坚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