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穗奖
2011-12-03 15:27:45   来源:   点击:

    (1978年,台湾~)行政院新闻局为培育电影人才、鼓励国人以电影底片或数位器材从事短片创作所设立的奖项,正式名称为「奖励优良影像创作金穗奖」(Golden Harvest Awards for Outstanding Short Films)。

    金穗奖创始於1978年,起初名为「实验电影金穗奖」,但奖励种类并没有实验电影,而是划分为16mm与8mm的剧情片、纪录片。意即当初所定义的「实验」并非电影种类,而是创作精神或倾向。虽然首届参赛作品普遍水准并不高,但一枝独秀获得最佳16mm剧情片的《风车》,其导演王菊金隔年便以剧情长片《六朝怪谈》(1980)荣获第17届金马奖最佳导演与配乐奖,强化了金穗奖作为培育国片导演摇篮的积极意义。

    尔後金穗奖的名称与奖励项目又历经几次更改。第5届(1982)更名为「优良创作影片金穗奖」,奖励项目分为剧情片、纪录片、实验片、动画片,再将每一种片型区分为16mm与8mm。第12届(1989)起,在16mm、8mm外,增加录影带奖。第27届(2004)再度改名为「优良创作影片与创作DV金穗奖」,以顺应DV时代来临。第二18届(2005)时,因数位影像作品数量已大幅超前传统底片电影,且数位影像创作不仅限於DV,遂又更名为「优良影像创作金穗奖」,奖励对象则区分为「个人组奖」、「团体组奖」,还有「个人单项表现奖」。第29届(2006)将「个人组奖」改名「一般作品奖」,「团体组奖」正名为「学生团体作品奖」,「个人单项表现奖」也分为「一般」与「学生」两大类,并首度增加「部落格达人推荐奖」会外奖,企图以年轻观点提供有别於评审团的看法。

    以鼓励短片与非商业影像为主的金穗奖,知名度虽远不如奖励整体华语电影产业的金马奖;在纯粹鼓励本土影像创作的全面性上,近年也遇到台北电影节等影展的挑战。但取名为「金穗」,即指培育与丰收之意。参赛影片的能见度较为有限,但对於一些连「新锐」都还谈不上的年轻创作者和学生而言,金穗奖极可能是第一个或最主要的曝光平台。除了前述的王菊金,许多知名导演如李安、蔡明亮、万仁、柯一正、曾壮祥、叶鸿伟、易智言、郑文堂、魏德圣、林书宇等,皆从金穗奖出身。这个长久的传统,也使得金穗奖仍能在台湾影像创作竞赛中,占有一席之地。

    中文关键字: 电影奖 , 短片 , 新闻局 , 李安 , 蔡明亮

    英文关键字Film Award , short film , Government Information Office , Ang Lee , Tsai Ming-Liang

    参考资料

    1. 国家电影资料馆。2008。《第30届奖励优良影像创作金穗奖入围暨回顾影展特刊》。台北:国家电影资料馆。
    2. 国家电影资料馆。http://www.ctfa.org.tw/。

    延伸阅读

    1. 国家电影资料馆。2008。《第30届奖励优良影像创作金穗奖入围暨回顾影展特刊》。台北:国家电影资料馆。
    2. 国家电影资料馆。2009。《第31届奖励优良影像创作金穗奖入围影展特刊》。台北:国家电影资料馆。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跑片
下一篇:金马影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