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嗓
2011-12-03 16:40:16   来源:   点击:

    曲唱术语。小嗓即假声,古称「细口」、「小口」,又名「假嗓」、「二本腔」、「阴调」及「子喉」,系相对於本嗓、真嗓、大嗓而言。小嗓发声演唱时,需缩小喉腔,紧缩声带,使该部位抬高,气流变细,以发出较高较尖之音色。例如中国戏曲中的青衣,即用假声演唱。京剧、崑曲中的小生,则是真假声交替使用。

      各剧种依据各脚色所使用的音域、音区以及音乐风格,对大嗓、小嗓与大小嗓结合之三种唱法有所侧重。但无论大嗓、小嗓或大小嗓结合,其发声均须建立在正确的呼吸基础上,要求发音圆润而纯净。小嗓特色在於嗓音结实宽亮;大小嗓结合更须音色统一,以过渡自然为其特点。例如梆子系统的「边音」及「二音子」属小嗓唱法;大小嗓结合即真假声结合的唱法,崑曲称「阴阳互参」;河北梆子的音乐风格高亢激昂,唱腔经常活动於高音区,故偏重於结实而带刚劲的小嗓或以大小嗓结合的唱法;秦腔、蒲剧则因音域宽广,唱腔常作五度、八度甚至十三度的大跳,故采用大小嗓结合的唱法。各种嗓音的运用,是形成该剧种音乐风格之重要因素。

      乱弹戏分「粗口」及「细口」两类,民间艺人以「公」、「母」区分,「细口」又称「幼口」,通常用假嗓演唱,音较细柔,是正旦、小旦、小生、副生等之唱腔,其他脚色则用本嗓演唱,属「粗口」,如公末、老生、老旦、大花、二花、三花等脚色。以本嗓演唱,音色豪放,与京剧渊源甚深。

    参考资料

    1. 中国大百科编篡委员会《中国大百科.戏曲曲艺》,北京︰中国大百科出版社,1983。
    2. 洪惟助《崑曲辞典》,宜兰:国立传统艺术中心,2002。
    3. 薛宗明《台湾音乐辞典》,台北︰台湾商务,2003。

相关热词搜索:С

上一篇:对花
下一篇:小城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