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蓬安县农村信息服务的调研报告
蓬安县是四川省南部的一个山区县,在四川省属欠发达地区。全县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温和湿润,日照充足,总体气候条件优越。全县土地总面积1503.52平方公里,其中山区占79%;耕地面积17.47万亩,人均0.4亩。全县总人口43万,其中农业人口39.76万,占92.5%。2002年全县各业年总收入为42亿元,一二三产业结构为14.3%、77.4%、8.3%。农业主导产业是粮食、高山蔬菜(以高山茭白、高山黄花菜为主)、食用菌、水果、茶叶、蚕桑、中药材、席草。农户收入主要来自种植业和畜牧业。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939元。农民家庭电视拥有率90%,电话拥有率40%,手机拥有率3%,计算机拥有率0.2%。随着农业结构调整进程加快、农产品市场化程度提高,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手段,及时向农民提供市场和技术信息,成为当前服务“三农”的迫切需要。为适应新形势,蓬安县于2000年4月建立了县农技110信息服务中心。2001年至2002年又进行了网络延伸,形成了一个以县农技110信息服务中心为骨干,乡镇农技110信息服务站为基础,村农技110信息服务点以及农村信息员为补充,上下通达,纵横交错的农村信息服务网络体系。
一、信息服务体系基本情况
1.组织体系
(1)县农技110信息服务中心
2000年4月份,蓬安县成立了县农技110信息服务中心,是蓬安县农业局下属的事业单位。办公地点设在县农业局办公楼一层,方便农民前来咨询。现有工作人员38人,其中专职4人,负责日常事务,兼职34人。专职的4人分别是施德云(主任、农艺师)、朱春馨(副主任)、陈智慧(高级农艺师)、赵宅相(畜牧师)。其余兼职的34人是从农业局、林业局、水利局抽调的具有较高技术职称和一定实践经验的科技人员,组成了专家咨询委员会,下设市场信息、畜牧业、果茶、蔬菜、食用菌、种子、农机、农作、蚕桑、渔业、林业、工业等12个专业咨询组,每个专业咨询组有3名专家。工作人员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有21人,其中大专14人,中专3人,计算机/信息技术专业人才1人。该中心配有3台586及以上计算机,均可通过光缆上网;打印机2台;传真机1台;扫描仪1台;复印机1台;工作电话2部;数码相机、影碟机、电视机各1台。所应用的软件是Windows2000等。信息服务中心内还设有一间资料室,对80个农产品品种分别建了信息簿,将有关市场、技术信息分门别类整理入簿,免费提供给农民查阅。
(2)乡镇农技110信息服务站
2001年,蓬安县着手建立乡镇级信息服务站。这些服务站均依托原农技站。到目前,全县25个乡镇都成立了农技110信息服务站,全部安排了2—5名专、兼职工作人员,成立了专家咨询组;配备了专用电脑、热线电话、传真机等硬件设备;安排了专用办公场所和农技信息宣传窗或宣传栏,设在集镇上人流多、热闹的地段,方便农民前去咨询;建立了信息服务工作制度。
(3)村农技110信息服务点
2002年,蓬安县继续延伸信息服务网络,建立了村级信息服务点。全县642个行政村中选择了98个农业产业有特色、产业规模较大的村建立了110服务点,占村总数的15.3%。聘请当地科技示范户、种养大户、加工大户、贩销大户作为村信息员,负责村级信息服务点的工作。98个村信息服务点中,42个信息点承建主体从事蔬菜、茶叶、水果、香菇、药材、茭白、花卉、黄花菜等种植业,18个信息点承建主体从事麻鸭、鸽子、三黄鸡、山羊等养殖业,20个信息点承建主体从事香菇、饲料、畜禽制品、竹制品、茶油等农副产品加工业,6个信息点承建主体为从事饲料销售、畜禽制品等产业的农业龙头企业。各承建主体都掌握一定的农业实用技术知识,并具有较高的文化程度,其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65名,占67%。村农技110信息服务点都配备了电脑、打印机等硬件设备,安排了信息服务场所,建立了信息服务工作制度。
2.信息服务经费来源及开支
(1)建设资金
蓬安县虽然经济比较落后,但在农村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方面得到了政府及各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对于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资金,他们采取县财政补一点、部门资助一点和乡镇拿一点的三个“一点”的办法予以解决。即县级中心建设资金共18.5万元,由县财政解决10万元,县农业局承担8.5万元。乡镇站建设资金共38.4万元,每个乡镇约1.54万元,包括购置电脑、打印机、传真机及安装电话、办公室装修、添置办公用品等。具体解决办法是:县财政补一点,每个镇补助2000元,每个乡补助4000元;县属部门助一点,由挂钩乡镇的县领导牵头,组织联系乡镇的部门给予2000元以上的资金援助;乡镇拿一点,网络建设不足部分资金由乡镇自行解决。据统计,全县52个部门共出资55万元援助给乡镇,各乡镇共自筹24.7万元用于网络建设。村级信息点建设,财政给每个点扶持1500元,购置设备,有的乡镇政府也积极给予补助。县电信局出台了网络建设和运行收费的优惠政策。如县农技110信息服务中心上网免费;乡镇信息服务站上网包干每月100元,村信息点第一年免费1500小时,第二年半价收取,第三年优惠30%。由于2002年是实行村级优惠的第一年,以后县农业局还将继续争取电信的优惠。
(2)运行经费
县农技110信息服务中心没有专项事业经费,开支都在农业局报销。全年信息服务经费支出总计6.3万元,其中包括:电话费1.2万元(2部电话);办公费0.8万元;报刊杂志费0.8万元;办公耗材0.5万元(电脑、传真用纸张、油墨等);网站服务器租用费0.3万元;网络维护管理费用1.7万元(其中网站改版1.2万元,网络维护管理0.5万元);培训、会议、调研、考察等费用1万元。
乡镇农技110信息服务站也没有专项事业经费,25个乡镇服务站中,有4个乡镇是从乡镇农技站经营收入中开支,21个乡镇是由乡镇政府开支。如蓬安县新建镇农技110信息服务站信息服务业务经费全部来自镇农业技术综合服务站自筹资金。2002年该镇信息服务工作费用支出共计13400元,包括:上网费1200元,电话费4800元,培训费用2000元,外出参观考察2500元,电脑维护费用1500元,水、电、纸等费用600元,资料打印费用800元。壶镇农技110信息服务站信息服务经费包括:上网费用1200元,热线电话费900元,征订报刊杂志700元,编发每村一份(83个行政村)每月一期的《农信传递》500元,打印机、电脑维修费用及纸张200元,东方信息发布平台200元,共计年费用3600元。
二、信息服务开展情况
1.信息资源的采集、分析、加工
首先是依托互联网的各类相关专业网站;其次,专门订阅报刊,仅县中心就订阅了农民日报、四川科技日报、中国农村信息服务等报纸27份、杂志36种。壶镇信息服务站订了中国茶叶、花卉、果树实用技术等报刊杂志16份;第三,农业局各科室及下属单位,如县粮油站、县特产站、畜牧兽医站、植保站、种子公司等。县农业局对所属各业务科室制定了信息上报的任务,并在年终进行考核,与其奖励挂钩。第四,各乡镇、村信息服务站点及时上报本地经济动态、供求信息;第五,从各种科技培训或讲座会议、外出考察等收集。
了解农民信息需求的主要途径是:(1)来人来电咨询了解;(2)从产业结构调整、效益农业发展角度了解农民需求;(3)县、乡镇农业工作者经常下乡调研了解;(4)乡镇信息服务站、村信息服务点及时反馈。
对于收集到的信息,经过逻辑分析、经验判定以及专家分析,再提供给农民或向外发布。
2.信息服务手段和方式
(1)现场(坐堂)解答
县农技110信息服务中心每个工作日都有两位专家坐堂,农民可前来咨询,得到现场解答;各乡镇信息服务站均有工作人员值班,接待农民求助。
(2)热线电话
县、乡镇、村三级都设有信息服务热线电话,为方便群众记忆,号码后三位尽量安排“110”。有的乡镇甚至将已安装到农户家中后三位是“110”的电话号码调换到乡镇服务站,便于农民使用。热线电话专人接听,受理咨询,能当时解答的,即给予解答,不能当场解答的,工作人员将咨询内容记录下来,请咨询组的有关专家解答,并及时回复咨询者。
(3)编发刊物、简报
县信息中心创办了《蓬安农业信息》(农技110特刊),每月一期,发布市场行情、种养业技术、供求信息等,刊物发到乡镇、村。乡镇信息服务站也根据自己的条件和当地农业生产特点,自行编发刊物,再发送到村信息员、农户手中。如该县壶镇信息服务站编发了月刊《农信传递》。
(4)黑板报、宣传栏、广播
在各镇沿街、人流多的地段,镇政府门前、农业生产资料销售部门前、村里交通要道路口等显著位置都设有黑板报、宣传栏。有的是板书,有的是打印纸贴上去。根据农业生产不同周期,种植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如何做好田间管理,养殖应注意什么问题,如何做好疫病防治等农业技术知识以及市场动态信息都公布出来,农民很方便地就能了解到这些信息。乡镇、村还定期通过广播向农民发布病虫害等农情预报。
(5)从互联网收集和发布信息
蓬安县开通了由半月农事、特色农业、名优产品、供求信息、市场行情、政策法规等20多个栏目组成的“蓬安农业信息网”,对外发布蓬安县农村经济动态、农产品供求等信息。同时也在中国农业信息网、四川农业信息网等相关网站发布本地农产品供求信息,或者从相关网站下载对当地农业生产有用的信息,经分析、整理,及时提供给农民。
(6)实地指导培训
实地指导培训是传授农业种植、养殖技术最好、最直接的途径。根据农时季节,农业专家要经常到乡镇、村、户进行技术指导,有时,利用乡镇大会议室、乡镇电影院,有时利用村活动室。农忙季节,白天农民劳作,就利用晚上时间进行讲座培训;有时就在田间地头、养殖场进行现场指导。由于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较低,技术人员还要将一些专业技术用语转换成通俗易懂的地方土语来进行讲解,并且示范给他们看,使农民听得清楚、弄得明白,并且会操作。不同的培训内容,信息中心与有关部门联办,如,科技与市场信息的培训,与农业局专业站联办;电脑培训与电信局联办等。
蓬安县三级110开通到2003年2月份,共接待咨询31610人次,其中来人咨询18350人次,来电咨询13260人次。2002年现场指导3442人次,上网查询6374次,收集信息8547条,发布信息6659条,其中网上发布3524条,印发传递2534条,网上交易305批次,实现网上销售农产品685吨,产值786万元,经济效益210多万元。
3.信息服务效果
通过多种手段和途径,蓬安县农技110信息服务网络在为农民种养献技、信息导航、开发送策、产销架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促进农产品销售,增加农民收入
农技110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传媒手段,发布各种农产品供求信息,加强了供需双方的联系,有效地解决了农产品难卖、贱卖问题,促进了农产品的流通。蓬安县大洋镇高山茭白,通过信息发布,不少外地客商循“网”而至,全镇外销从上年的750吨增到2001年的1000多吨,农户种植茭白效益明显提高。黄花菜营销大户王斌在网上发布“可供优质黄花菜”信息后,销量从过去的30吨猛增到2001年的60多吨。前路乡在近三个月时间通过网上发布桃子、李子、茭白等农产品销售信息,增加农民收入达60多万元,同时,也提高了当地农产品的知名度。森帅竹业是蓬安县一家专门生产开发竹制系列产品的私营企业,尽管具有较强的产品研发能力,但囿于市场信息的闭塞,其开发的产品一直得不到市场的青睐,2002年通过农技110上网发布“竹制系列产品”供应信息后,香港、美国等地客商纷纷来电洽谈“竹鞋、竹椅”业务,标有“森帅制造”的竹制产品不断飘洋过海,企业效益不断提高。蓬安县三级农技110开通以来,组织了75个特色农产品上网发布市场供求信息,占全县特色农产品的90%以上,网上销售额占同期农产品销售额的20%。
(2)加强市场信息服务,引导效益农业的发展
农技110 广泛收集农业市场信息,经过整理分析,利用多种手段及时向当地农民传递,积极引导效益农业的发展。如2001年,蓬安县溶江乡准确分析周边市场四季豆需求行情,及时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并与农民签订“订单合同”,结果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2001年四季豆亩收益达1300多元。新建镇农技110通过国内外市场综合分析,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实际,帮助农民发展鲜香菇、蚕豆、食用仙人掌、美国提子,收到较好效益。该镇洋山村农民陶祖宪种植的仙人掌在网上发布信息后,仅4个月就销出种片4000余片,收益2万多元。舒洪镇是蓬安县“黄花菜之乡”的主产区。近年来,通过农技110找到销路后,全镇设施大棚栽培从2000年的2亩发展到2002年的500亩,亩效益从几百元增到3000多元,并从此由过去的干卖走上了鲜卖市场。
(3)加速技术推广步伐,提高了为农服务水平
农技110运行以来,通过科技报刊、因特网等,广泛收集各种科技信息,通过黑板报、宣传栏和印发资料等多种形式,向广大农民提供科技信息服务,实时传播农业科技知识,从而加速了科研成果的转化,加速了先进实用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有效克服了以往传统农技推广中存在的“推广的农民不需要,需要的不推广”的尴尬局面,提高了农技推广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蓬安县大洋、大源等地5000亩孕期茭白发生严重病害,县农技110接到求助电话后,迅速组织植保技术人员赶赴实地检查诊断,提出防治措施,使病害得到了控制。新川乡长川村农民徐耀华几经艰辛研究成功的“植物非试管快繁技术”,通过网上宣传,许多客户“循”网洽谈,短短几个月其技术转让收入就达3万多元。由于在开展信息服务中,广大农民咨询面较广,涉及内容多,对农技推广人员来说既是压力,又是动力,增强了农村基层科技人员学习现代农业科技知识的紧迫感,主动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市场信息,拓宽知识面,钻研新业务,从而也提高了科技人员为农服务的水平。
三、农民对信息服务相关问题的看法
蓬安县农技110信息服务网络在为农民提供服务方面做了很多扎实的工作,得到了农民的认可和欢迎。在以下农民的问卷中有比较全面的反映。需要说明的是,从整体情况来看,本次调查的农民对计算机网络的应用水平相对较高,原因之一是被调查的18位农民中有5位是县定的信息员,他们对于计算机和网络的应用能力要高于一般农民。尽管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但至少可以说明,经过培训、指导,农民的信息意识、信息收集、信息交换等方面的能力可以提高。
1.农民得到信息的难易程度及满意程度
对蓬安县新建镇和壶镇两个镇18位农民的问卷调查表明,80%以上的农民表示想了解的信息一般都能够得到,其中56.3%回答比较容易得到,25%回答很容易得到;有18.7%回答不容易得到。而对得到的信息的满意度来看,60%表示比较满意,13.3%表示很满意,也有13.3%表示不满意。说明目前农村各种信息渠道还是比较畅通,多数农民能得到符合其生产经营需求的信息。
2.农民对农村信息服务站工作的看法
由于蓬安县25个乡镇均设立了信息服务站,并都开展了实实在在的信息服务,82.4%的农民回答能够经常得到乡镇信息站的服务。对于得到的信息服务,农民的认可度也很高,70.6%认为提供的信息很有用,29.4%认为有用。所有的农户都表示,如果信息能带来效益,他们愿意为之付费。
3.农民对信息渠道的了解情况
对农村信息服务几大渠道了解情况的调查表明,农技110已是深入当地民心,所有被调查农民都知道这一形式。其次,中央电视台七套农业节目在农民中也有广泛影响,了解率达83.3%。对中国农业信息网的了解率也超过半数,有55.6%,但对中国农业部为促进全国农产品供求信息沟通而在中国农业信息网上推出的重要栏目“一站通[1]”的了解率却明显偏低,只有33.3%。这主要是因为该栏目推出时间不长(2002年),广泛普及还需一定时日。对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的了解率在所列出的七大渠道中最低,仅为5.6%。
4.农民对互联网的应用情况
超过半数的农民曾从网络获取过信息,占55.6%,发布过信息的占38.9%,有电子信箱的农民占27.8%。这几个指标在所调查的几个地区中是属于较高的。正是由于上文特别说明的,被调查农民中经过一定培训指导的县定信息员比重较高,达到27.8%。
5.农民在生产经营中产前、产中、产后信息使用情况
产前:蓬安县在发展效益农业的过程中,农业部门的积极引导起了重要作用,农民决定种什么养什么的信息来源中农技人员介绍排在第1位。其次,从计算机网络了解各种农产品未来的市场走势排第2位。自己传统的生产经验列第3位。从报刊、电视节目了解信息分别排第4、第5位。反映农业产业化程度的合同订单、专业协会的作用不明显。
产中:在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问题,农民主要还是通过人工传授获得。县乡农技人员在农民中有较好的信誉,而且由于农业技术有很强的专业性,比如,农作物发生病害,一般需要到现场查看才能给予针对性的诊治,所以县乡农技人员是农民学习、掌握农业技术的第1选择。计算机网络由于具有信息量大、查询方便的功能,成为农民的第2选择。看电视听收音机以及自己从书报学习分别排在第3、第4位。
产后:在农产品销售环节,到农技110信息服务中心(站)了解农产品价格信息是蓬安农民的第1选择。由于农民销售农产品大都是自主销售,到集市了解价格是其第2选择。通过互联网获得相关信息排第4位。这主要是因为蓬安县已有大量通过互联网发布农产品供应信息而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实例,农民尝到了互联网带来的甜头,利用网络寻找商机和获取信息的农民多了,有的农民甚至自己动手上网查询。
蓬安县农民生产经营过程中信息来源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计算机网络的应用程度比较高,从互联网查找信息,在产前、产中都排在第2位,产后销售排在第4位,比其他几个地区都明显。
6.农民最喜欢的信息服务方式
蓬安县农村信息服务的品牌“农技110”,是农民最喜欢的信息服务方式,在17个选项中排在第1位。一位搞了十多年鸭子运销的农民钦振华说,自己现在做生意已经有固定的渠道,所以还没到农技110求助过,但他觉得农技110信息服务的形式很好,如果有需要,他也会到这里寻求帮助。其次,农民普遍对当地农技人员有较高的信任感,所以农技人员传授的方式较为广大农民所接受和喜欢,排在第2位。由于目前农村电视机普及率很高,蓬安县达到90%,农民对通过电视传播信息的方式也很喜欢,排在第3位。报刊杂志由于信息量大,内容较为详细,也是农民经常选用的途径,排在第4位。计算机网络的排名也相对靠前,列第6位。专业协会、种养大户和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不很明显,分别排第8、第9位(表11)。热线电话的排名也很靠后,这主要是因为很多农业技术专业性强,电话传授效果不是很好。尽管在农民喜欢的信息服务方式中,没人选择热线电话,但在实际生产经营中,通过电话咨询和获取信息的还是很多。蓬安县农技110服务系统统计的热线电话咨询人次占咨询总人次的42%。
7.农民最需要的信息
技术、品种、农产品市场走势信息在所列的18类信息中列在前五位,说明农民具备较强的科技意识、市场意识,迫切希望通过采用新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水平,通过采用新品种,生产出能够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的产品。新(实用)技术、新品种信息分别列第1、第2位。同时农民在生产过程中对政府的农业政策也很关注,列第3位。本地农产品价格是农民关心的第4位信息。由于多数农产品还是本地销售,所以农民对本地价格的关切度要高于省内其他地方及外省价格。提高农业的标准化生产水平是我国当前农业重点工作之一,但在农村基层,由于种种原因,标准化生产水平还很不高,农民的标准化生产意识也比较薄弱,农民所需要的信息中农产品质量标准排序明显靠后,仅列第14位。总体看,农民在该问题上的看法不是很集中,除选择新技术的分值超过一半外,其他选项较分散(表12)。
四、困难和问题
蓬安县农技110三级信息服务网络建成、运行以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资金缺乏、人才缺乏、农民贫困、信息意识不强等主客观因素的存在,影响了信息服务工作更好地开展。
1.供给方面
(1)信息化资金投入不足,阻碍了服务工作的开展
目前蓬安县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建设和运行经费大部分都是财政投入,但由于蓬安县经济并不发达,政府投入能力有限,信息服务运行中资金的制约还是比较明显,而自筹资金的单位困难则更大。大多数信息服务站的经费只能维持日常业务的运转,还谈不上事业的发展,如电脑等硬件设备陈旧,运行速度慢,降低了工作效率。该县新建镇农技110信息服务站属于自筹资金的单位,信息服务业务经费全部来自镇农业技术综合服务站经营收入。该单位自1992年起没有任何办公经费,只能靠本单位的几间店面出租收入,以维持日常的开支,所以农技110的业务经费支出对于该站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负担,专职信息服务工作人员的待遇问题没有落实,难以安心工作和提高积极性。
(2)信息服务人才缺乏,影响信息服务效果
首先从数量上,全县三级110信息服务网络共有约150人的信息服务队伍,其中绝大多数是兼职人员,要面对13万农户,大约是1位信息服务人员要负责800余户农民,显然,服务效果有限。其次,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深入,农村种养品种向精、细、杂方向发展,对农业技术也提出了更多样化的需求,而现有技术人员知识已显陈旧、且知识结构单一,难以适应新的、复杂的需求。第三,农业信息服务人员不仅要熟悉农业专业技术知识,还要懂得市场经济运行规律,要精通信息的收集、处理、发布。目前,农村这类复合型的人才十分匮乏,尤其是乡镇、村更为明显。信息服务网络大都依托农技部门,而农技人员缺乏专业的市场经济理论和实践知识,计算机维护技能、信息的收集、加工、甄别能力都十分欠缺。从蓬安县对农民咨询的统计结果看,咨询市场信息的人数占57.3%,科技信息的占38.7%。可见要搞好信息服务,就必须丰富服务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服务人员的信息能力。
2.需求方面
(1)农户贫困,缺乏信息接收工具,制约了对服务资源的利用
2002年蓬安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932元,远低于四川省农民收入4940元的平均水平,因此,对通讯设施、信息方面的投入自然就很少,农户中的60%还没有安装电话,有计算机的更是稀少(0.2%)。设备的缺乏,客观上制约了农民对于现有信息服务资源的利用。
(2)农民文化水平较低,信息意识不强,对信息的需求不足
农村务农劳动力整体文化素质不高,调查的农民中6%是小学文化,69%是初中文化水平,合计75%是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文化素质制约了农民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农户中普遍存在信息意识淡薄的现象,对现代农业信息及其对生产经营的作用认识不足,信息还未成为农业生产经营决策的依据,对信息的有效需求不足。这种情况阻碍了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影响了农技110作用的进一步发挥。
五、典型做法及下一步打算
1.典型做法
在强有力的行政推动下,蓬安县依托农技部门,狠抓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延伸,建成县、乡、村三级农技110信息服务网络。这是蓬安县农村信息服务工作的突出特点。这种模式可以说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部门指导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手段,用全新的思维,较好地解决了传统农技部门“线断、网破”的问题,用新的服务手段,即一台计算机、一根电话线搭建了一个新的服务平台,编织起一张充满活力的信息服务网,同时,也可较好地解决了信息“最后一公里”问题。
2.实施要点
蓬安县农村信息服务网络的建成,行政推动的力度很大,因此,要建设这类的服务模式,首先必须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和资金保障。蓬安县是四川省的欠发达地区,属于扶贫的对象,但由于当地政府充分认识到农业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性、农业信息服务的公益性,把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建设作为头号工程来抓,成立县领导小组,专门下发文件(2001年9月25日县委办、政府办下发了149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技110信息服务工作的通知”;2002年7月24 日两办又下发138号文件“关于认真抓好村级农技110信息服务站建设工作的通知”),并给予了资金等方面的大力支持,才使得三级服务网络迅速、批次建成并运转。蓬安县财政对县、乡、村三级网络的建设都给予了不同程度的资金扶持。又如,前路乡在办公用房紧张的情况下,将花了5000多元装饰一新的书记乡长办公室腾出来作为农技110信息服务站的办公场所。
二是多方配合,共同推动。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建设和运行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部门的密切配合,共同推动。如,为使信息服务工作低成本运行,蓬安县电信局出台了多项网络建设和运行收费的优惠政策。不少乡镇通过做过细的工作,将已安装到农户家中后三位是“110”的电话号码换到乡镇服务站,便于农民使用。为能够满足农民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蓬安县协调农、林、水各部门,抽调多位专业技术人员共同组成专家咨询委员会。各种培训讲座如市场信息、计算机技术、农业技术等方面知识,则与相关部门联办,发挥了资源整合的优势。
三是加强培训,提高服务能力。蓬安县农技110运行情况表明,农业信息服务水平高低,取决于信息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因此,要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对信息服务人员信息理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信息综合分析和应用能力、农业科技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使其更好地承担起信息服务的桥梁作用,满足广大农民多层次、全方位的信息服务需要。
四是加强引导,提高农民的信息意识。只有提高信息服务对象——农户的信息意识,激发其对信息的有效需求,使他们主动参与信息活动,变被动接受信息为主动选择使用信息,才能使信息服务的供给产生实际效果。
3.下一步打算
(1)进一步健全村级信息网络,延伸服务触角
目前,蓬安县85%的村还没有建立村级信息服务点,为继续扩大信息覆盖面,使更多的农民搭上农业信息化的现代列车,蓬安县下一步将重点做好健全、完善工作,继续延伸信息服务链,充分发挥村级信息员的信息采集发布和上传下达作用。
(2)进一步拓宽信息渠道,扩大服务范围
纵向加强与农业龙头企业、批发市场、种养大户的联系,使信息网络实现点面结合,促进信息的快速报送和反馈;横向强化与统计、供销、工商等部门的沟通,使信息渠道进一步拓宽。同时,信息服务范围要从单纯的产中服务向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服务转变,向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和农产品市场等各个层面拓展。
(3)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提高服务效率
在落实好已制定的各类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健全情况整理分析、考核奖励等制度。通过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规范农技110信息服务工作,充分调动信息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信息服务质量。
(4)加强培训,提高农技110综合服务水平
加强信息服务队伍农业专业技术、市场信息收集、加工、整理分析能力、计算机操作技能、网络应用等方面的学习和培训,提高农技110信息服务水平,让广大农民得到更高质量的信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