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太后第一人:揭史上真实的芈月

2021-05-16 05:40:02 作者: 千古太后第一

  其三,《战国策·秦策》记载了宣太后的另一风流韵事。秦宣太后在六七十岁的时候,看上了秦国大臣中的魏丑夫,并作为男宠。特别是在宣太后临死之前提出要让魏丑夫为其殉葬。后由于庸芮的说服,才打消了这一念头。

  宣太后之所以如此风流,除了年轻守寡以外,与她来自于楚国有关系。楚文化具有浪漫的特点,也与当时的秦社会风俗有关系,当然也与她掌握着大权有关系。

  任人唯亲,满朝文武大臣权重者皆为宣太后的亲信和家族

  从宣太后为子夺位的过程就可以看出,宣太后不是一个“弱质女流”,而是一个对政治敏感的人。与此同时,执掌了大权的宣太后开始任用自己的亲信。亲信都是宣太后的娘家人。任用为昭襄王即位出过大力的异父弟弟魏冉,封为穰侯,封地即穰(今河南邓县),后来又加上陶邑(山东定陶);还有一位宣太后的同父弟弟芈戎,被封华阳君,至于宣太后的另两个儿子,也得到封地。满朝文武大臣权重者皆为宣太后的亲信和家族。于是穰侯、华阳君、高陵君、泾阳君,在秦国权势煊赫,被称为秦国“四贵”。魏冉凭着他与昭王的特殊关系(甥舅关系)在秦国独揽大权,一生四任秦相,党羽众多。然而由于他权势赫赫,“擅权于诸侯”,“富于王室”,专权跋扈,对秦王政权构成了严重威胁。前266年,被秦王罢免,由范睢代相,最后“身折势夺而以忧死”于陶邑。

  之所以如此,是由于宣太后与秦“四贵”专权,让昭襄王失去应该有的权力,随着昭襄王势力的强大和年龄的增长,他该夺回自己的权力,范睢的出现正好解决了这个难题。

  宣太后失势后第二年去世,谥号为“宣”

  秦昭襄王驱逐宣太后的异父弟魏冉及其党羽,宣太后遂失势,次年(前265年)十月,宣太后去世,“葬于芷阳郦山”,谥号为“宣”。所谓谥号是指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宣”为美谥的一种,圣善周闻曰宣,施而不成曰宣,善问周达曰宣,施而不秘曰宣,诚意见外曰宣,重光丽日曰宣,义问周达曰宣,能布令德曰宣,浚达有德曰宣,力施四方曰宣,哲惠昭布曰宣,善闻式布曰宣。西汉时期的汉宣帝也是后人给的褒义的谥号,因为汉宣帝时期汉王朝出现了中兴的局面。

  芷阳郦山就是秦东陵。从《史记》的记载看,秦东陵共葬包括昭襄王在内的三位君王、一位太后、三位王后、一位太子。秦东陵,位于现今的西安市临潼区西骊山西麓。

  上世纪80年代进行的考古调查表明,秦东陵内埋葬着秦始皇的祖父、祖母、父亲、母亲等。有四个陵园,规模庞大。其中分别代表不同等级的墓葬都有发现,有最高级别的“亚”字形墓葬3座,“中”字形墓葬2座。历年来出土了大量铜器、铁器、漆器、竹简、陶器及筒瓦、板瓦等建筑材料。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又对秦东陵作了一系列的考古勘探工作,获得了许多新的发现。最近秦东陵四号陵园又有新发现,而且有学者认为四号陵园的“亚”字形大墓有可能是宣太后的陵墓。

3.jpg

网络配图

  不得不说的秦昭襄王

  母以子贵,芈八子之所以能成为宣太后,与其子昭襄王的关系密不可分。昭襄王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其创造的功绩为其母宣太后增色不少。

  秦昭襄王18岁即位,在位56年,74岁死。这一记录直到清代的康熙(61年)、乾隆(63年)出现才被打破。秦昭襄王的56年中,韬光养晦,厚积薄发,强化中央集权,采取远交近攻,离间六国合纵,重创六国军事力量,兴修都江堰水利工程,开创巴蜀汉中天府之国。其在位时秦疆域不断扩张,为后来的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奠定了政治、经济、军事上的雄厚基础。特别是对赵国发动的长平之战,大大消耗了赵国的国力,为秦统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秦昭襄王在位时间是秦历代君王中最长的,在最后七位秦君王中,他统治的时间超过了前任的孝公、惠文王、武王的总和,也超过了后面的孝文王、庄襄王和始皇帝的总和。

  他在政治军事诸方面都建立了卓越的功勋,特别是军事方面的成就,为秦国的发展做出极为杰出的历史贡献,昭王时代是秦国发展史上最重要的决胜时代。翦伯赞指出,昭王末年“秦对六国的斗争已取得决定性胜利”,这是非常精辟的论断。虽然晚年他独裁专断造成若干损失,听信应侯之言,丧失灭赵良机,冤杀名将白起,但这些都不能掩盖他的历史功绩,也不能掩盖这个时代秦国在各方面突飞猛进的事实。昭王时代是和孝公时代、秦王政时代(称帝前的时期)并驾齐驱的重要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