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波元宇宙公司发不出工资了

2022-08-23 17:27:32 作者: 第一波元宇宙

在今年4月份的一个关于孙立的专访中,对于影创的商业模式有这样的描述:一是MR智能眼镜硬件和软件的整体解决方案,应用在教育、工业、医疗等多个领域,这部分占整体业务的20%-30%。

二是以操作系统的服务和授权费用为主,这部分占营收的70%。

在专访中,孙立还介绍,影创科技近三年的营收基本上实现了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60%。2022年预期收入能达到5亿元左右,目前公司盈利整体上还在处于亏损的状态,但亏损的金额在逐年递减,大约在2024年实现正向盈利。

在今年的多篇报道中都强调,影创要做元宇宙的“微软”。大意就是将影创VR操作系统授权给厂商使用,自己充当类似手机中安卓,或者PC中Windows的角色。

单纯只看上述报道,影创可谓前路光明,想象无限。但在员工眼里,却是另一番光景。

上述爆料员工表示,公司一开始主要做AR眼镜,号称国内版的HoloLens。但是缺乏应用场景,也没有完整的配套系统,C端用户不买账,C端市场销量几乎为零。

三言财经在京东搜索“影创”,排名靠前的几款影创智能眼镜基本都没有任何评价。


而长期的研发投入都是AR,但是产出跟投资不成正比,不断推出的新品AR眼镜打不开市场,公司决定转型。

该员工还透露,在2020年之后,趁着元宇宙的热潮,公司往VR方向转型。因为没有产品积淀,所以先做了B端,为其他公司定制软硬件的开发。

具体来说就是为第三方公司定制全套VR设备的开发,包括系统和VR设备。

该员工表示合作的公司大概3个,而且有一个项目原计划金额在上千万,但是项目开发到一半却被放弃了,干脆把源代码都交给了客户,交付前连测试都没有,所以最终公司只收到了400万。

在这名员工看来,公司迟迟融不到资,市场上没有走出困境,入不敷出,暴雷是迟早的事情,只是走的很不体面。

提到难有融资,这位员工称可能与一位投资人有关。他表示这位投资人因为某些原因和公司打官司,闹得很不愉快,受此影响,融资变得更加困难。

三言财经查询发现,2021年影创确实与公司的一名股东有多起诉讼和仲裁案件,涉及财产保全、股东知情权纠纷、公司决议纠纷、民间借贷纠纷。

其中股东知情权纠纷的法律文书中提到,该股东曾从影创财务负责人处得知,影创经营业绩存在严重虚报的情况。


在民间借贷纠纷中,曾提到该股东是此前是影创的第二大股东,同时担任公司的董事、总裁。2018年下半年,公司出现资金困难,该股东将数十万资金借给公司发放员工工资。

一边是元宇宙裁员潮,一边是高薪招人

其实并不矛盾

事实上,自从Facebook改名Meta押注元宇宙后,元宇宙瞬间成了风口,这也难怪如此多的公司都爱蹭点元宇宙的热点。

而像影创这样公司,转型元宇宙更是顺理成章。在元宇宙的世界里,VR正是其中一个大的切入点。

据央视财经报道,自去年开始,VR虚拟现实行业进入了发展快车道。2021年,VR头戴式显示器的全球出货量达1095万台,突破年出货一千万台的行业拐点,今年一季度,VR头显保持热销,全球出货量同比增长了241.6%。


而在国内,VR行业的热度也正在逐渐提升。 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中国VR市场零售额突破8亿元,同比增长81%,

风口之下,这两年元宇宙人才吃香,受到追捧,人才流动也加快。在招聘平台,元宇宙研发总监的月薪甚至达到10万。


但今年元宇宙的老大哥Meta则开始缩减招聘、计划裁员。

今年5月,Meta曾宣布暂停某些部门的招聘。7月初,又有报道称Meta取消了硅谷总部的后勤服务外包合同,导致数百名工人下岗。

扎克伯格也表示,Meta下调了2022年工程师目标数量,从原先的10000名缩减到6000-7000,砍掉了超3000人的招聘计划。

此外还有报道称,Meta预计今年将最多裁员10%。

一边是裁员,一边是高薪招人,看似矛盾,其实不然。风口效应让Meta这类的企业想要快速占领行业高地,但大环境不再允许这样的冒进方式。

像影创这样追逐风口的中小公司更是数不胜数,他们没有大公司的雄厚实力,有时候断臂求生看起来也像是生死大劫。

风口之下,大家都想冲一波,但是死掉的是绝大多数。大量曾因元宇宙股价暴涨的概念股迎来暴跌;NFT热潮退去,不少巨头退出;元宇宙炒房泡沫破裂……

在消费市场,线下VR店运营情况不容乐观,不少网友反映充了会员,店却突然倒闭了。